台灣特有種兔屬動物,體長30-40公分,耳朵的長度則有8-10公分,體型小於中國野兔;本來自中國華南地區,在台灣海峽形成後,開始獨自演化,成為台灣特有亞種,傍晚至清晨是他們的覓食時間,過去主要分布於海拔500公尺以下的農墾地、草生地、海岸防風林等地,但由於土地過度開發,目前已移至高冷的山區,且數量有減少的跡象。還有紅色的眼睛
極地
入侵台灣外來種動物
魚虎
魚虎是紅線鱧的俗稱,屬於外來的入侵魚種,為體型較大的兇猛肉食性魚類。
小盾鱧(學名:Channa micropeltes)俗稱魚虎,因幼體有紅側線,又名紅線鱧
極區動物與極光
北極與南極
極區動物多具有緻密的羽毛、皮毛或豐厚的皮下脂肪來抵禦寒冷,其中大多數隨季節更替而遷徙,少數留在極地過冬的動物則演化出冬眠、群聚取暖等適應方式。此區展出五種企鵝及一種海鸚鵡。
,是鱧亞目裡體型最第二巨大的一種,僅次於巨鱧,小盾鱧成年體長可達 30-60 公分,根據記載,體型最大四隻個體體長超過1公尺,體重超過 20 公斤,而其中一隻個體在 2003 年長到 1.5 公尺長,為目前最大紀錄。
北極是歐亞及北美大陸所包圍的海域。冬季時被冰層覆蓋,夏季時因洋流及溫度改變,造成冰層裂解、融化及漂移,形成了水道及浮冰的環境,提供多樣性海洋生物棲息。
極光被公認為自然界奇景,只出現在地球南北極極冷的冬夜裡。極光並非僅出現在夜晚,只是白天太陽的光太強烈,往往會讓人察覺不到極光的出現,就像星星永遠都在,只是白天肉眼無法看得到一樣。其出現的時間,短則半分鐘,長則甚至會持續半個小時以上,極光移慟的速度也是有快有慢,在移動過程中,千變萬化的型態,更是極光吸引人的地方。
南極的海洋是指包圍南極大陸的海域。冬季冰封,生物生存環境惡劣;夏季冰棚下的冰藻及南極蝦大量繁生,吸引魷魚、企鵝、海豹及鯨類等到此獵食,形成特殊的食物鏈。
入侵外來種
台灣野兔
銀合歡屬於含羞草科的灌木,原產南美,為不具針刺的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樹幹通直或略彎曲。銀合歡它第一回的羽片有4-8對,而小葉有10-20對,背面是粉白色。銀合歡的花本身是白色圓球狀花,花萼有五裂,花瓣有五片,屬於線的形狀,雄蕊有10枚。枝葉含特殊味道,葉子可用作餵飼牲畜,繁殖能力強,被稱為難以防除的雜木。其幼葉富蛋白質可做牛群飼料,因含銀合歡素,單胃動物食之容易中毒。
外來物種指原來在當地沒有自然分布,經由人為無意或有意引進的物種。
苦楝:落葉喬木,高可達20米;2-3回回羽狀複葉互生,卵形或橢圓狀卵形小葉多數,邊緣有缺齒或粗鋸齒;苦楝的樹皮呈暗褐色,有淺縱裂紋;春夏之交開淡紫色花,圓錐狀聚傘花序,花絲合成細管,花芳香;10月果熟,核果球形、熟時橙黃色,經冬不落。
自然分組報告-
認識極地與外來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