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ing 

Prezi AI.

Your new presentation assistant.

Refine, enhance, and tailor your content, source relevant images, and edit visuals quicker than ever before.

Loading…
Transcript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Facebook親密關係動態的展演行為與自我揭露 The performance behaviors and self-disclosure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on Facebook  

指導教授:李佩雯副教授

研究生:王靜玟

報告流程

第三章「取徑與方式選擇」-研究方法

like comment share

深度訪談法

文本分析法

一 前三章簡述與補充

二 「解密愛情」-研究分析

三 「愛情、性別、親密關係」-結論

表3-1

預先受訪者對象資料

資料來源:本研究資料整理

受訪對象條件

  • 同意配合研究需求提供研究者擷取感情動態內容做為分析文本

  • 分享的感情動態建基於當下未婚情侶關係的任一方

  • 經常發佈情感動態或情感動態具有深度揭露的未婚情侶關係任一方

  • 情感動態隱私設定對象為公開或Facebook朋友名單的未婚情侶關係任一方

表3-2

受訪對象資料

  • 須與親密關係的經歷互相配合
  • 具有深度情感(關係)揭露,或豐富文本量
  • 以每位受訪者的親密關係交往時間,劃分前中後三個時間階段

   前二個階段以當階段第一個月內所有情感動態   作為文本

   最後階段選擇從近期往後推算的一個月內所有   情感動態

   遇上文本數量太少,則分別擴展延伸到二個    月所有情感動態,

  • 再從每個階段的情感動態中,依照訪談主題選取最貼近的文本進行分析

  半結構式訪談

  受訪對象招募

  受訪對象條件

  訪談大綱設計

  主題分析

  文本詮釋

  文本選擇

  

第一章「從頭開始」-動機與目的

資料來源:本研究資料整理

  • 為何而寫?

出現在Facebook的愛情

  • 問題意識

私領域公眾化

  • 意義與貢獻

研究的聚焦重點與研究方法

第四章 「解密愛情」-研究分析

like comment share

發文動機與目的

發文類型與相應策略

報告完畢

謝謝指導

特殊節日類型

第二章「立基於巨人肩膀」-文獻探討

降低不確定性

阻斷潛在競爭者

降低彼此不安全感

外出旅遊

交往紀念日與節日

男性:

  • 抵禦競爭者的方式

  • 想和對方發展穩定伴侶關係

  • 補充解釋Buss & Schmitt(1993)以及Buss(1994)觀點
  • 伴侶過往的感情經歷

  • 伴侶與異性互動頻繁
  • 距離、時間

  • 擔心關係改變(分手、疏遠等)

  • 發文者A1為例

一開始我覺得剛交往初期我會發是有一點…半分享半炫耀,也不是炫耀啦,就是會想要讓大家知道啊。啊我就靠動態讓人家知道我們在一起了,或者是我帶她去我覺得還不錯的地方,然後我就會想要po。就是…我覺得是一個男性的本能(氣音輕笑),就是我跟她在一起了,她是我的啦!對,用比較男性的觀點來看應該是這樣啦。(發文者B1)

  • 長期親密關係的準備

  • 發文者A4為例

那時我們的感情是有一點波瀾。因為那時候他女生朋友很多啊,所以他肯讓我打卡就會讓我有一種優越感,就真的會覺得說,是不是我的身分和定位和別人不一樣了?就會有種我是他女朋友的優越感,然後會想閃避他的情敵,占有這個人。因為這樣那時候常常po,之後點開他的Facebook就發現,以前沒有打卡有十個對話,是十個都女生,然後(打卡發文後)陸陸續續會減少,就八個七個。所以我覺得公開,給他一點輿論壓力是好事(笑),當然對我也是好事啊!我其實也是想用輿論壓力來克制他不要再跟別的女生聯絡,哈哈哈哈哈。(發文者A2)

  • 以發文者A2為例

  • 將兩人視為整體

  • 描述共同的經歷

  • 符合DeVito(2007)、

 Brehm et al.(2007)

 以及Giddens(1992)的論點

剛開始(男友在軍中時期)有將近五個月沒見面吧?所以發文會變成想讓他安心啦!讓他覺得我一直在發他相關的一些訊息,或者我們兩個正在交往的訊息。讓他知道說,我大部分的重心還是都放在他身上。或是如果我在其他環境,我會比較常PO,就是會讓大家知道,我有男朋友囉!然後他也會覺得說,我不會去跟其他男生,可能有一些奇怪舉動。因為這樣的話,男生也比較安心。我自己會覺得說自己要乖一點啦!(發文者A1)

文獻對話

形象塑造類型

  • 符合Mod(2010)的研究發現

  • Buss(1994)作為「承諾」的一種表現方式

  • Canary & Dindia(1998)、Canary & Emmers-Sommer(1997)以及Mod(2010)對於主動給予伴侶承諾的性別角色發現:

主動給予伴侶承諾的性別角色已有所改變。

聊天與玩笑話

表揚與感謝

  • 發文者的雙重展演身分

  • Lynn(1998)

「揭露式親密關係」

  • 伴侶的正面形象

  • 發文者的正面形象

  • 人際社會網絡監視

  • 以發文者A3為例

  • 性別與揭露內容

增加溝通機會

  • 缺乏溝通而產生不信任感

  • 創造彼此對話的機會

  • 讓伴侶更理解自己的想法

在還沒公開的時候,我會po一些負面的東西,因為我就感覺他不愛我啊~(哭腔)我會po的原因是因為他不愛跟我吵架,就是我們兩個如果有爭執,或是怎麼樣我心情不好,那時候他是不會跟我吵的,他就是會已讀不回,甚至不接我電話,可是我就在生氣啊!所以我就po出來告訴你我在生氣,他一定會看到,我就是要讓他看到。(發文者A2)

日常生活類型

相處互動

  • 親密關係發展與維繫的新管道-Facebook

  • 維繫親密關係的展演舞台

  • 自我揭露作為維繫親密關係的一種方式

提醒關係依然存在

  • 阻擋潛在競爭者

  • 調劑雙方感情

  • 製造驚喜感
  • 關係逐漸穩定

  • 發文目的轉變

  • 「自我監視」氛圍

(自願被監視)

表4-2

維繫親密關係之情感動態類型

一開始確實會是向大家聲明說我們在一起了,是會有這種動機。可是到後面來講的話呢,因為感情也安定了,彼此之間都有安全感的情況下,也不會覺得要一直不斷對外宣示,或是對外表示,我跟他感情很好喔~,反而會變成提醒大家,我們還在一起。(發文者A3)

表4-1

發佈情感動態之動機與目的

專屬揭露類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未顯露伴侶身分
  • 避免加速親密關係解體
  • 負面情感動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期望獲得認同

社會人際網路支持

從回應得到認可

  • 以發文者A3為例

  • 伴侶受過往感情影響而沒自信

  • 透過情感動態改變他人對伴侶印象
  • 發文者視「讚」數為對關係的認同

  • 留言串的觀看者群複雜

  • 回應內容具有無法預測性

  • 以發文者B1為例

因為OO風評很好,然後我不太好嘛,所以跟她在一起大家都會覺得她是我歷任女朋友裡面最好的一個。然後我就是一開始的時候會讓可以看得到我FB的人,知道說喔我去了哪裡,我跟OO去了哪裡。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微妙的心理,就一種虛榮心啊!你會想要發動態就代表你也想要告訴大家一些什麼樣的訊息,那是不是就代表你也有點在炫耀的感覺,或者說是不是想要得到認同?那些讚會變成是認同感,我po了一個動態一百多個讚,那麼多人耶,大家很認同我很在意我,會有一種這種感覺。(發文者B1)

在Facebook上面去公開,我是希望能從中給他認同。因為這無形之中會給他信心,會讓他認為這段感情是好的,讓他更有力去,繼續去維持,然後像這種東西是可以渲染的,當妳都覺得妳男朋友優秀的時候,別人怎麼不可能覺得他優秀? (發文者A3)

Facebook與親密關係的相關研究

Facebook「感情狀態」

情侶的「監視/觀看」行為

「愛情、性別、親密關係」-

like comment share

承諾

維繫親密關係的展演舞台

  • 「雙重身分的展演者」-觀展/表演典範

  • 「是臺前亦是臺後」-Facebook 的新舞台特性Goffman(1959)戲劇理論

「展演技巧安排」-Facebook上的自我呈現

網路自我呈現

表5-1

情感動態發佈之動機目的與動態類型

自我揭露作為維繫親密關係的一種方式

網路上的親密關係揭露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研究發現與討論

結語

研究問題

回應自己感情經驗

like comment share

參與式愛情

發文者的性別意識展現

  • 女性使用社交媒體(如Facebook)的行為與動機改變

  • 宣示主權作為維繫關係的方式之一?

  • 親密關係中個人的主體性
  • 私領域公眾化

  • 「擬真實」的私人揭露與「公眾化」形象經營

  • 從自我揭露觀點看私密領域的揭露

  • 從親密關係觀點看伴侶的認知差異
  • 親密動態發文者為什麼在Facebook上揭露親密關係?

  • 親密動態發文者如何在Facebook自我揭露以維繫親密關係?

研究貢獻

研究限制與建議

增加男性以及發展同性伴侶關係的發文者

發文者伴侶納入研究分析範疇

一、學術貢獻    二、實務貢獻

議題

研究方法

理論框架的設定

Learn more about creating dynamic, engaging presentations with Pre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