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有狹義当事人和廣義当事人之分,狹義当事人僅包括原告和被告;廣義的当事人除原告和被告外,還包括共同訴訟人、訴訟代表人及第三人。
- 民事訴訟當事人稱呼,因審級、已否起訴等之不同而異。在第一審普通程序和簡易程序中,称為原告和被告;在第二審程序中,称為上訴人和被上訴人,其中既包括一審的原告和被告,也包括有独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被人民法院判决承担民事責任的无独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在特別程序中,称為申請人、債務人等。在審判監督程序中,若适用第一審程序審理,分別称為原審原告、原審被告、原審第三人;若适用第二審程序審理,則分別称為原審上訴人、原審被上訴人、原審第三人;在執行程序中,称為申請人和被申請人(或申請執行人和被執行人)。
法人的當事人能力
- 《適用意見》第五十三條 法人非依法設立的分支機構,或者雖依法設立,但沒有領取營業執照的分支機構,以設立該分支機構的法人為當事人。
- 《適用意見》第五十六條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工作人員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為當事人。
- 《適用意見》 第六十二條 下列情形,以行為人為當事人:(一)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應登記而未登記,行為人即以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名義進行民事活動的;(二)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進行民事活動的,但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除外;(三)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終止後,行為人仍以其名義進行民事活動的。
- 《適用意見》第六十三條 企業法人合併的,因合併前的民事活動發生的糾紛,以合併後的企業為當事人;企業法人分立的,因分立前的民事活動發生的糾紛,以分立後的企業為共同訴訟人。
- 《適用意見》第六十四條 企業法人解散的,依法清算並登出前,以該企業法人為當事人;未依法清算即被登出的,以該企業法人的股東、發起人或者出資人為當事人。
有訴訟權利能力但沒有訴訟行為能力的人,雖然也可以成為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但卻不能親自實施訴訟行為,而只能通過其法定代理人或者由其法定代理人委託的訴訟代理人代為實施訴訟行為。
- 有訴訟權利能力但沒有訴訟行為能力的人,實際上只有公民,因為公民的訴訟權利能力和訴訟行為能力在存續時間上,可能會不一致,而法人及其他組織的訴訟權利能力和訴訟行為能力同時產生、同時消滅。
- 法人、團體組織本身沒有意思能力、行為能力,其權利、義務之行為必須透過自然人之行為轉化為法人、組織之行為,自無訴訟能力可言,則其為當事人時,應由代表人或其法令上之訴訟代理人為或受訴訟行為,其委任訴訟代理人,應由代表人為之,始為合法。
- 当事人无訴訟行為能力就不能親自行使訴訟權利,履行訴訟義務。例如在訴訟過程中,一方当事人精神失常,不能正确表达意志,就喪失了訴訟行為能力,應当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訴訟。如果法定代理人的确定需要一定時間,不能立即参加訴訟,應当中止訴訟。
- 無訴訟能力人所為之訴訟行為,原則上無效,事後於取得訴訟能力而承認(追認),始例外地有溯及的效力。此之「承認」,包括明示、默示之追認,如取得訴訟能力後,續行訴訟行為,即應解為默示之追認,不得再行主張先前之訴訟行為無效。
- 在涉外民事法律關係中,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适用經常居所地法律。自然人从事民事活動,依照經常居所地法律為无民事行為能力,依照行為地法律為有民事行為能力的,适用行為地法律,但涉及婚姻家庭、繼承的除外。法人及其分支机构的民事權利能力、民事行為能力、組織机构、股動權利義務等事項,适用登記地法律。
當事人適格 vs. 訴的利益
- 當事人適格是在民事訴訟畢竟受到人力及物力的資源限制之司法制度,必須考慮到該訴訟是否有以本案判決解決之必要性及實效性,在可利用之國家公共之資源及財源有限之觀點上,所必須設定的訴訟要件之一,就從是否有以本案判決來解決紛爭之必要性及實效性,必須在具體的個別訴訟作判斷之觀點言,和所謂「訴之利益」共通,只不過訴之利益是從訴訟標的本身為客觀的判斷,而當事人適格與否之判斷,是從當事人的角度(即其為訴之利益之主觀面)作判斷。
- 歸結之,當事人適格概念之功能有二:其一消極功能,可以將就解決紛爭而言屬不適切的當事人加以排除,即以程序裁判駁回原告之訴,以免增法院之煩勞,這是當事人適格概念的核心功能,也是可從表面顯現出來的功能;其二積極功能,即將適切之當事人選出之功能,第二種功能在現代民事訴訟法中適格概念多樣化、複雜化中,特別是有多數紛爭當事人時,以適格概念選出適切之當事人(賦與「紛爭管理權」等),另具有重要意義。
- 正如訴之利益、權利保護之必要,當事人適格同屬法院本案審理、本案判決之訴訟要件,當事人適格要件具備,法院始得就原告訴訟上之請求在實體上有無理由(訴訟標的存否、權利主張之當否、訴訟標的法律關係要件是否欠缺)之本案判決。由於如果原告非適格的原告、被告非適格的被告,即使判決也無法解決紛爭,沒有以判斷訴訟標的存否之本案判決之利益,因此無論是原告不適格或被告不適格,均應由法院以程序上之裁判,駁回原告之起訴,非以實體上之請求無理由之本案判決駁回。
問題一 甲主張乙對其負有債務,而向丙起訴請求清償,當事人適格否?
適格。本案中,甲主張乙對自己負有債務,卻向丙提起請求清償時,其事實上之陳述,與其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雖屬矛盾,而就其聲明解釋之,應認甲主張對於丙有給付請求權,該訴訟仍不外以甲對於丙之給付請求權為訴訟標的,即符合當事人適格要件,自僅欠缺關於訴訟標的之法律關係之要件,而非欠缺關於當事人適格之要件。
問題二 甲主張為乙毆傷,訴請損害賠償,法院調查結果實係丙所為,當事人適格否?
適格。在給付之訴,當事人適格與否應依原告主張的事實判斷,實際如何,是訴有無理由的問題。
問題三 甲就非其所有之土地,主張為其所有,對被告提起確認所有權存在之訴,當事人適格否?
適格。此乃欠缺為訴訟標的法律關係之要件,非欠缺當事人適格要件。
問題四 甲以某地為乙所有,向丙提起確認所有權屬於乙之訴,當事人適格否?
如主張代位乙行使權利,當事人適格。如無故提起上述確認之訴,當事人不適格,此乃係欠缺保護必要之要件。
問題五 甲乙(養父母)因養子丙之本生父母丁戊,否認甲乙與丙間之收養關係,丁戊乃共同為原告,以甲乙丙為被告,訴請確認收養關係無效,當事人適格否?
適格。因確認之訴只要主張法律關係存在者,對爭執者提起,當事人即屬適格。本案是以他人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為訴訟標的的确認之訴,訴訟結果将直接影响其民事權益的相關人是正當當事人。
法律的常見規定枚舉
(1)由行為人直接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 《適用意見》第五十九條 在訴訟中,個體工商戶以營業執照上登記的經營者為當事人。有字號的,以營業執照上登記的字號為當事人,但應同時註明該字號經營者的基本信息。營業執照上登記的經營者與實際經營者不一致的,以登記的經營者和實際經營者為共同訴訟人。
- 《適用意見》第六十條 在訴訟中,未依法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個人合夥的全體合夥人為共同訴訟人。個人合夥有依法核準登記的字號的,應在法律文書中註明登記的字號。全體合夥人可以推選代表人;被推選的代表人,應由全體合夥人出具推選書。
(2)對非因自己的直接行為負責
- 《適用意見》第五十七條 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受害人提起訴訟的,以接受勞務一方為被告。
- 《適用意見》第五十八條 在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以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為當事人。當事人主張勞務派遣單位承擔責任的,該勞務派遣單位為共同被告。
(3)名譽權與精神損害賠償
- 《適用意見》第六十九條 對侵害死者遺體、遺骨以及姓名、肖像、名譽、榮譽、隱私等行為提起訴訟的,死者的近親屬為當事人。
我國民訴法並未直接使用訴訟擔當的概念,但學理與實踐均有限度的承認訴訟擔當的做法。
- 基于身份權而引發的訴訟担当 — 為保護死者的民事權益,死者的近親属可以作為法定非權利主体当事人向法院起訴;為保護胎儿的繼承權,其母親有訴訟實施權。
- 基于財產管理權而引發的訴訟担当 — 在未清算即被撤銷的企業法人涉訴時,如果有清算組織,應当以清算組織為法定非權利主体当事人;失踪人因債權債務問題涉訴的,失踪人的財產代管人可以作為法定非權利主体当事人。
訴訟担当是指与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当事人因故不能参加訴訟,由与案件无直接利害關系的第三人以当事人的資格,就該涉訴法律關系所产生的糾紛行使訴訟實施權,判决的效力及于原民事法律關系主体。
- 他進行訴訟不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民事權利,而是為了保護他人的民事權利。
- 對他人的民事權益負有保護義務是它称為适格当事人的原因。
- 它有權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
現在給付之情形,通常無欠缺給付利益之問題;至於將來給付之訴,以現在的時點言,在言詞辯論終結時,雖無應履行状態,如具有求為將來給付基礎之資格,並有預先取得給付判決之必要時,有將來給付之訴之訴的利益。
- 現在給付之訴以「原告主張其目前有受給付之地位而尚未受給付」即認有訴之利益。
- 將來給付之訴中,原告對被告所主張的特定的請求權之履行期,於既判力之基準時點前(亦即言論辯論終結前)尚未屆至之給付訴訟,以有預為請求之必要者為限,得提起之。其必要性之有無,應就債務人之態度及給付義務之性質,個別地加以判斷。債務人就既存債務之存在或其內容加以爭執時,債權人無法期待履行期屆至時可受即時之給付,即有訴之利益。由債權之性質觀之,如縱使些許之給付遲延亦會無法達成債之本旨(如明定履行期日之一定行為請求)或如給付遲延會造成極大之損害之請求(如扶養之請求),肯認其有訴之利益。
由於確認訴訟有多種確認對象可以思考,其訴之利益具有重要之功能。一般言之,就訴訟標的之法律關係或權利為存否之確認,其當事人間之私法上特定權利或法律關係有其不安或危險,有以判決即時除去,乃為有效、適切之必要時,即有確認利益。確認利益可分為三個判斷事項,用以決定是否符合確認之利益。
- 確認對象之適否 — 由於民事訴訟之目的,原以解決現在之紛爭為對象,所以原則上須以現在之權利、法律關係為確認對象,過去之法律關係、權利,以及單純之事實,均無確認之利益。但是不無例外,如書證真偽之訴、股東會決議無效之訴、遺囑無效之訴等。
- 有無即時確定(除去)之利益 — 確認之利益可被承認,即達到構成紛爭之程度(紛爭之成熟),原告之權利或法的地位有危險、不安,非即時以確認判決確定其權利關係不可,此即有即時確認之利益。
- 方法選擇之適否 — 由於給付判決、形成判決,除有既判力外,分別另有執行力、形成力,確認判決則僅有既判力。因此,以紛爭直接解決之觀點,如果原告可以提起給付訴訟、形成訴訟時,原則上無提起確認給付請求權、形成訴權存在之積極確認訴訟。單純形成權之存否之確認訴訟,亦無確認利益。
形成訴訟與給付訴訟、確認訴訟不同,一般而言,得提起形成訴訟之情形,通常各有其個別的法律規定,法定得提起形成訴訟者,如離婚訴訟、撤銷股東會決議訴訟,於法定或法理上得提起之形成訴訟,具備法定得起訴之要件,即原則上肯定有形成利益。
- 由於得提起形成之訴之情形基本上以法律明文的規定為限,因此其訴之利益的判斷亦以法律對提起形成之訴所為的規定作為判斷的基準。因此,原則上依法律之明文規定得提起形成之訴者,即認其有訴之利益。
- 較有疑問者乃為如果在訴訟程序進行中,原告所訴請變更的法律關係,已因其他事由之發生引起與所請求變化相同的法律關係狀態時,應否認為該形成訴訟仍有訴之利益的問題,典型之例子為訴請離婚的訴訟進行中,當事人已協議離婚;訴請撤銷股東會選任董事之決議,而於訴訟完結前該董事已因任期屆滿而退任。
公益訴訟的程序設置
(1)受理 — 《適用意見》第二百八十四條
- 有明確的被告
- 有具體的訴訟請求 — 人民法院認為原告提出的訴訟請求不足以保護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其釋明變更或者增加停止侵害、恢復原状等訴訟請求。被告以反訴方式提出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審理環境公益訴訟解釋》)
- 有社會公共利益受到損害的初步證據 — 這無疑抬高了公益訴訟的門檻。相比于普通民事訴訟,公益訴訟的入門標准應当更低,何况公益訴訟往往實行舉證責任倒置,被告需要承担更重的舉證責任。起訴時就要求原告提供實質性初步證据,无疑会使本来就艱難的公益訴訟更加難以立案受理。
- 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範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 公益訴訟案件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因污染海洋環境提起的公益訴訟,由污染發生地、損害結果地或者採取預防污染措施地海事法院管轄。對同一侵權行為分別向兩個以上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必要時由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公益訴訟的程序設置
(2)公益訴訟和私益訴訟的關係處理 — 《適用意見》第二百八十八條
- 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訴訟案件,不影響同一侵權行為的受害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提起訴訟。(公益訴訟和私益訴訟主、客體均不相同,不宜合併審理。如果侵權行為確定,兩類訴訟可以分別起訴,各自獨立處理。如果侵權行為不確定,兩者可以分別立案,但是立案后私益訴訟可以先中止審理,待公益訴訟確定侵權行為后再恢復私益訴訟的審理。)
(3)和解、撤訴 — 《適用意見》第二百八十九條、二百九十條
- 對公益訴訟案件,當事人可以和解,人民法院可以調解。當事人達成和解或者調解協議後,人民法院應當將和解或者調解協議進行公告。公告期間不得少於三十日。公告期滿後,人民法院經審查,和解或者調解協議不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出具調解書;和解或者調解協議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不予出具調解書,繼續對案件進行審理並依法作出裁判。
- 公益訴訟案件的原告在法庭辯論終結後申請撤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許。
訴訟承擔:訴訟承擔實質上是一種訴訟主體資格的變更,廣義上又常被稱為訴訟承繼,是指在訴訟系属中,如果發生一定事由或当事人轉讓訴訟標的的權利義務關系給案外第三人,即由案外第三人代替前当事人来進行訴訟。而狹義的訴訟承擔就是指在訴訟進行過程中,當法定事由發生時,由案外人續行原當事人已經開始訴訟的情形。
- 訴訟承擔分為当然承擔和特定承擔两種方式 — 当然承擔是指訴訟中因一方当事人死亡、法人合并或消滅等一定事由而發生的訴訟主体資格變更。在当然承擔問題上,各国都采取認可態度。特定承擔是指因訴訟標的的轉讓而形成的訴訟主体資格變更。特定承擔有两種截然不同的立法模式,即以德國、台灣為代表的當事人恆定主義(債權轉讓也不換當事人)與以日本、韓國為代表的訴訟承繼主義(由受讓人承繼主體資格)。
- 我國民訴法只規定了當然承擔,法律明確規定当事人死亡時的繼承人、当事人喪失訴訟行為能力時的法定代理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時的權利義務承受人為当然的訴訟承擔人。但我国民訴法没有對特定承擔作出明确規定(《適用意見》第二百四十九條)。
訴訟承擔的本質是當事人訴訟地位的承受,原當事人訴訟權利義務轉移給案外人,由其代替原當事人繼續進行訴訟,新當事人要承受原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和義務。
- 訴訟承擔應該包括訴訟權利義務的承繼與訴訟程序的繼續進行兩方面内容。訴訟承擔就其發生時間來看,在一審、二審、再審期間均有可能發生。一旦發生后,原當事人進行的一切訴訟行為對新當事人均有約束力,訴訟繼續進行。
- 《民訴法》第一百五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訴訟:(1)一方當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繼承人表明是否參加訴訟的;(2)一方當事人喪失訴訟行為能力,尚未確定法定代理人的;(3)作為一方當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尚未確定權利義務承受人的。
- 《適用意見》第五十五條 在訴訟中,一方當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繼承人表明是否參加訴訟的,裁定中止訴訟。人民法院應當及時通知繼承人作為當事人承擔訴訟,被繼承人已經進行的訴訟行為對承擔訴訟的繼承人有效。
- 《適用意見》第六十三條 企業法人合併的,因合併前的民事活動發生的糾紛,以合併後的企業為當事人;企業法人分立的,因分立前的民事活動發生的糾紛,以分立後的企業為共同訴訟人。
- 《適用意見》第六十四條 企業法人解散的,依法清算並登出前,以該企業法人為當事人;未依法清算即被登出的,以該企業法人的股東、發起人或者出資人為當事人。
Weekly jokes
A terminally ill man called his physician to his bedside and asked, “How long have I got?”
“I doubt you’ll love through the night,” murmured the healer.
“Then call my lawyer,” directed the man.
When the attorney arrived, the dying man asked the two men to stand on either side of the bed.
When they inquired why they should flank the patient, he replied, “Jesus died with thieves on either side of Him. I thought I’d like to go out the same way.
當事人的訴訟義務
(1)訴訟承擔的發動要件
- 當事人不真實存在 — 如果在訴訟程序進行過程中,出現了當事人死亡、法人合併等情況,導致載于起訴状上的原當事人無法找尋或客觀上不存在,那麼訴訟就必須中止,并尋找能代替的承擔者。
- 喪失當事人能力 — 如果在訴訟程序進行過程中,原當事人因為營業執照或社團資格被吊銷等原因喪失了當事人能力,此時原當事人雖然真實存在卻不能保留其訴訟資格,需要啟動訴訟承擔。
- 當事人不適格 — 若在訴訟進程中,當事人適格的基礎發生變化,原適格當事人不再對訴訟標的享有權益或喪失了糾紛管理權,則需要尋找真正的當事人參加訴訟。
按時出庭
繳納訴訟費用
遵守法庭秩序
履行法院判決
接受法律文書
不得濫用訴權
案例分析:真正冒名訴訟
A對B原有一百萬之借款債權存在,C冒A之名義對B就該借款債權起訴請求返還,A從未授權實際為訴訟行為之C代其起訴。
請問:若法院在第一次開庭時發現C冒名起訴之事實,應如何處理?又若法院未發現此事實,而本於C在訴訟中之捨棄將原告之訴駁回,A是否受該判決效力所及?A應如何尋求救濟?
公益訴訟的範圍目前僅包括環境公益訴訟與消費者公益訴訟兩種類型,不過從法律籠統性表述來看,今後還有很大拓展空間。
- 印度公益訴訟的受案範圍包括 — 違反勞動法律對勞工實施人身奴役的案件;政府部門工作人員濫用權力的案件;對弱勢群體實行性別歧視、種族歧視、年齡歧視等侵犯人權的案件;關於環境保護、食品藥品安全、文化遺產保護等事項的案件;其他事關重大公共利益的案件。
- 專家建議的公益訴訟受案範圍 — 污染環境等破壞公共資源的案件;食品安全、醫藥衛生、壟斷經營等侵害消費者權益的案件;造成國有資產流失、不正當競爭等破壞經濟秩序與社會安寧的案件;其他具有重大社會影響的公共利益案件。
- 也有學者建議可以根据公益訴訟保護的利益不同,分為環境公益訴訟、勞動公益訴訟、消費者權益保護公益訴訟、基本平等權保護公益訴訟、基金公益訴訟和其他公益訴訟。
形式意義上的當事人是純粹訴訟上的概念,與實體法律關係沒有聯繫。引起訴訟程序開始的當事人,只能是形式意義上的當事人。沒有形式意義上的當事人便無法確定管轄法院,因為管轄根據與當事人的確定有直接關係。
- 訴訟提起時,應於起訴状表明「當事人」與「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旨在向法院提示到底是誰和誰間之紛爭,所以訴訟之初,要明確認定當事人到底是誰。
- 關於當事人之確定,雖有種種不同理論,造成許多難以明確決定之困擾,主要之三種理論,有意思論(依原告之意思,決定「誰,是當事人」)、行動論(以實施訴訟活動者,決定「誰,是當事人」)、表示論(以訴状上所表示之當事人,決定「誰,是當事人」),目前表示論為學理、實務之支配性見解。
(自然)人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終於死亡。
- 原則上,依民法具有權利能力者,訴訟法上亦有當事人能力。
胎兒的當事人能力
- 外國民法對胎兒權益的保護存在總括主義與個別主義兩種立法例,前者如瑞士(胎兒,只要其出生時尚生存,出生前即享有權利能力),後者如德國(分別在不同法條規定了活著出生的胎兒在繼承及獲得撫養費賠償等方面的權益),故此前者在民事訴訟中普遍認可胎兒的當事人能力,而後者則在特定情況下認可胎兒成為當事人的能力。
- 我國法律對此並無明文規定,實務操作亦不統一。
- 可借鑒台灣規定 — 胎兒,關於其可享受之利益,有當事人能力。所謂關於其可享受之利益,例如胎兒之損害賠償請求權、繼承權、受遺贈權、遺產分割等。至於胎兒為當事人時,實務上通常以某某某之胎兒(某某某為其母)加以特定。以胎兒為當事人者,並不以為原告為限,亦得以胎兒為被告,如遺產之分割。
死者的當事人能力
- 目前各國立法都對死者的人格權給予了延伸保護,這就導致了在死者的著作權與名譽權保護中,發生了民事權利能力和當事人能力相互分離的現象。
案例分析:不真正冒名訴訟
X與Y1發生車禍受傷,於是將後者告上法院。誰知Y1乃一逃犯,爲了不暴露身份,便假借其雙胞胎兄弟Y2的名義出庭應訴。后來,法院了解到了Y1與Y2的真實身份。
請問,Y1與Y2在訴訟當中分別屬於何種身份?法院應當如何處理?
(2)訴訟承擔的發動事由
- 在訴訟進行中,一方當事人死亡
- 作為一方當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
- 一方當事人喪失訴訟行為能力
總體來講,我國規定的適用範圍過於狹窄,其他需要進行訴訟承擔的情形沒有得到體現,比如訴訟進行中,法定代理人死亡,而被代理人卻具有了民事訴訟能力,則應由其繼續訴訟等。
- 日本民訴法規定的情形較為全面 — 當事人死亡、法人因合併而消滅、當事人喪失訴訟能力、法定代理人死亡或代理權消滅、當事人的受託人終了信託事務、訴訟擔當人死亡或代理權消滅、訴訟代表人死亡或喪失資格、破產財團為被宣告被破產當事人的當然承擔人。
公益訴訟制度的精髓
各國公益訴訟雖然称謂各不相同,具体制度也差別很大,但其制度的精神内核是一致共通的。
- 訴訟目的的公益性 — 立足于對公共利益的保護,即法院的審判結果不僅僅單純的解决当事人之間糾紛,更注重保護公共利益免受侵害,并且通過个案来實現對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保護,具有實現公共利益的社会意義。
- 起訴主體的廣泛性 — 公益訴訟對原告資格進行了很大范圍的擴張,公益訴訟的原告不以直接利害關系為基礎,可以是任何与侵害后果无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組織或機關。只要有社会公众的民事權利受到侵害,原告就有權利向法院主張司法救濟。
- 訴訟結果的威懾性 — 公共損害往往整體總額巨大,但個體損害渺小,而运行良好的公益訴訟制度可以将這些分散而微小的損害得以聚合起来,并對施害者形成巨大的威懾作用,使之在行為上變得謹慎,并顧及公共利益的存在。
美國的公益訴訟制度
日本的公益訴訟制度
美国是當代公益訴訟制度的創始国,也是公益訴訟制度最發達完善的国家。美国的公益訴訟強調公民在法律實施中的重要作用,鼓勵并保障个人在公益訴訟中的執法權,這不僅僅是為了救助受害者,更在于体現法治實現進程中的民主精神,這与其憲政民主精神是一致的,也与古羅馬公益訴訟理論是一致的。
- 例如1960年后美国頒布了許多環保法律,其中大多都規定了“公民訴權”条款,授權个人對污染企業和負責環境保護的行政机构的環境違法和行政不作為等提起訴訟。
日本是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交融点,在日本公益訴訟被称為民众訴訟,是指国民請求糾正国家或者公共團体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行為,并以選舉人的資格或自己在法律上的利益无關的其他資格提起的訴訟。
- 其訴之目的在于糾正国家或地方公共團体的不符合法律的行為,而非維護自己的主觀上的權利或利益。
- 民众訴訟的起訴者是基于選舉人的資格或其它与自己法律上的利益无關的資格提起訴訟。民众之所以提起訴訟不是為了保護个人利益,而是為了保護客觀上的法律秩序,監督法律的正确运用,使公民處于公共行政監督者的地位。
英國的公益訴訟制度
德國的公益訴訟制度
在德国,團体訴訟是處理多数人利益受侵犯時的主要救濟方式。它指的是為保護不特定多数人的權益,在多数人同時受害,且損害額相当微薄,以致无能力或无興趣起時以獲取賠償或防止違法行為繼續,而由某一有權利能力的法人團体或受認可的机构為維護公共利益,依法律規定就特定事件以自己名義對他人違反特定禁止性法律的行為,向法院請求命令他人停止或撤回其行為的民事訴訟。
- 德国團体訴訟的本質是将具有共同利益的众多法律主体提起訴訟的權利“信托”該具有公益性質的社会團体,由該社会團体提起符合其章程、設立目的的訴訟。
- 雖然團体訴訟不是集團訴訟,但其目的仍然是為了整體社会公共利益,解决群体性糾紛,所以它仍然是典型的公益訴訟形式。
在英國,法務長官(檢察長)代表国王,有權阻止一切違法行為,代表公共利益可以主動請求對行政行為實施司法審查,還可以在私人没有起訴資格時帮助私人申請司法審查。
- 對於非法侵還公共利益的行為,檢察長可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把私力救濟轉化為公力救濟,這樣做有利于公众的法律救濟,以保護社會公众的合法權益,應當為我國檢察院所參考借鑒。
- 除此以外,英國的公益訴訟還有各種形式,例如在公害訴訟中允許任何人起訴;公平交易局可以針對市場壟斷行為起訴;某些組織可以在公共衛生事件當中提起公益訴訟。
共同點
均為確定是否成為原告、被告所應判斷之事項, 具有發揮排除當事人以外之人之功能。兩者皆屬訴訟要件,必具備兩者之判斷基準,始能在具體訴訟中實施訴訟,成為判決對象。
- 當事人能力係指,得成為民事訴訟程序之當事人的資格、地位,可為訴訟法上各種權利義務歸屬主體。
- 當事人適格可定義為當事人就具體特定之訴訟,得以自己之名義為原告或被告,而受(為訴訟標的法律關係之)本案判決。
判斷順序
確定為當事人後,先就該當事人可成為一般當事人之訴訟主體(即當事能力),具備當事人能力後, 再依該個別事件之訴訟標的與各該當事人間之關係, 判斷就此個別事件之紛爭之解決而言, 作為當事人是否為正當(當事人適格)。
- 判斷適格之當事人,因須就具體訴訟個別的決定,故除就特種之訴訟法律有特別規定外,尚乏一般原則之規定。通常認為:一、為訴訟之權利或法律關係之主體,除別有規定外,當事人適格。二、雖非權利或法律關係之主體,但對該權利或法律關係有管理權者(例如破產管理人),當事人適格。三、在確認之訴,祇須主張權利、法律關係或其他事項存否有不明確者,對於否認其主張者提起,即為當事人適格。四、在形成之訴,原告之適格,依法律之規定定之,關於被告之適格,如法律有規定,依其規定決之,如未規定,則依法理定之。
相異點
當事人適格者,指於具體之訴訟,具備為當事人之資格,因而得受本案判決者而言,又稱正當當事人,與當事人能力迥異。前者係指特定訴訟事件之當事人,就為該訴訟標的之法律關係有實施訴訟之權能者而言,在受訴訟之方面,並須有為訴訟之責任,即有法律上之必要,始為適格;後者係指為民事訴訟之當事人而起訴或受訴之能力。故當事人能力之有無,專依當事人本身之屬性定之。而當事人適格,則應依當事人與特定訴訟標的之關係決定。
- 當事人能力 — 與訴訟事件之訴訟標的無關,依一般的、抽象的判斷基準,推論是否得為訴訟主體。
- 當事人適格 — 依該當具體的訴訟事件與訴訟標的間之關係,個別的判斷當事人是否為正當之當事人(有無訴訟實施權)。
思考
當事人能力 vs. 當事人適格
你認為僅憑管轄錯誤,是否足以構成讓案件得以重審的理由?
當事人:以自己之名向法院要求為終局裁判者及其相對人。當事人可謂是民事訴訟程序之主角,所有民事程序都帶有紛爭當事人經由自己之手,於形成及實現最適於紛爭解決救濟手段之舞台上,扮演最重要的角色,至於法院(法官)則為代表公權力的裁判主體。民事訴訟原則上即使被告不同意訴訟,仍受到應受訴訟之強制,學理上稱之為應訴義務。
- 從利害關係視角 — 民事訴訟法的当事人是指因民事權利義務關係發生爭議,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并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的直接利害關係人。
- 從權利保護視角 — 民事訴訟中的当事人是指因民事上的權利義務關係發生爭議,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旨在保護民事權益,并能引起民事訴訟程序發生、變更或者消滅的人。
- 從程序意義視角 — 以自己之名義提起訴訟者,與被訴之相對人,成為受判決主體之人。
形式(程序)意義當事人與實質(實體)意義當事人相互配合,一同構築起作為適當訴訟主體的當事人概念。
- 辨別實體意義上的當事人是民事審判當中一切訴訟活動及法院裁斷的出發點與歸宿地。
- 程序意義上的當事人對公民行使訴權起到重要保障作用,認可其作用是克服起訴難的根本。
當事人的訴訟權利能力: 民事訴訟法之當事人能力,乃指一般得為民事訴訟法當事人的資格,即為民事訴訟當事人而起訴或受訴之能力,可為訴訟法上各種權利義務歸屬之主體。
- 當事人能力,與訴訟標的為何、以何種訴訟形態起訴,完全無關。現代之訴訟,任何“人”都可以作為民事訴訟之當事人。
- 當事人能力,即指為民事訴訟當事人而起訴或受訴之能力,此項能力之有無,專依當事人本身之屬性定之。當事人之適格,則指當事人就特定訴訟標的有實施訴訟之權能而言,此項權能之有無,應依當事人與特定訴訟標的之關係定之,兩者迥不相同。
- 當事人能力之概念指得以自己名義起訴或被訴之能力。係一般抽象資格,任何事件均相同,如有當事人能力,不論係提起何種訴訟,均有當事人能力,不考慮與訴訟標的間之關係。欠缺當事人能力者,法院即不為實質審理之認定,即以原告之訴不合法,裁定駁回。
公益訴訟是指在公共利益受到非法侵害或者出現减損時,或者是特定的公共秩序受到破坏,為了保護公共利益或者恢復、補償受到减損的公共利益,或者為了保護特定的公共秩序,由一定的主体根据法律規定或者特別情形下的法院裁定,而向法院起訴,由法院進行審理并作出判决的特別程序制度。
- 公益訴訟之訴的利益是維護公共利益或公共秩序,又或有一定的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需要訴訟保護的,都可以提起訴訟,這是訴訟存在的基礎。
- 公益訴訟在程序机制上与普通私益訴訟不同,法院應当依照職權查明案件事實并作出判决,当事人的處分權利受到限制,即在訴訟程序中采取法院職權探知主義和職權進行主義,對于辯論主義和處分權主義可限制适用,通常公益訴訟原告不得随意撤訴、与對方当事人任意和解等
- 公益訴訟当事人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往往存在起訴当事人与實体法律關系主体的非一致性。公益訴訟的原告不以直接利害關系為基礎,可以是与侵害后果无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公益組織或国家機關。
- 公益訴訟的判決結果具有擴張性,由于公益訴訟所解决的紛争關乎社会公益,對一般社会秩序的維護不无意義,所以其既判力可能擴張至当事人以外的人。
起訴要件
民事之訴第一方面的合法要件是起訴要件,即原告向法院提起訴訟首先應当具備起訴要件。从比較法来看,起訴要件主要包括提交合法起訴状和依法交納案件受理費等程序性要件。
- 訴的主體要件 — 在特定的訴中,原告和被告均須是具体的或明确的。
- 訴的客體要件 — 起訴状中須載明具体的訴訟請求,包括形式和數量兩方面。
- 訴的原因要件 — 起訴状中須載明權利產生或成立事實,即具體的原因事實,以合理性標準為限。
非法人組織的當事人能力
- 《適用意見》第五十二條 民事訴訟法第四十八條規定的其他組織是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組織機構和財産,但又不具備法人資格的組織,包括:(一)依法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個人獨資企業;(二)依法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合夥企業;(三)依法登記領取我國營業執照的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資企業;(四)依法成立的社會團體的分支機構、代表機構;(五)依法設立並領取營業執照的法人的分支機構;(六)依法設立並領取營業執照的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分支機構;(七)經依法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鄉鎮企業、街道企業;(八)其他符合本條規定條件的組織。
其他組織的條件要求:須為多數人之組合,即有一定的人員與機構;須設有代表人或管理人,即存在內部組織性;須有一定的名稱與營業所,即具備外部獨立性;須有一定獨立之財產;須依法律組織而成。
民事之訴的合法要件
民事之訴的合法要件通常是根据訴的构成要素并結合其他必要訴訟事項来確立的,包括起訴要件、訴訟要件和實體(勝訴)要件。審理起訴要件和訴訟要件适用自由證明或裁定程序,而審理實體要件應在開庭審理階段進行,适用嚴格證明或判决程序。
- 原告起訴具備起訴要件的,法院受理該訟;
- 之后,法院審查訴訟要件是否具備,訴訟要件全部具備的則訴訟程序繼續進行;
- 法院根据實體要件作出本案判决。
訴訟要件
勝訴要件
民事之訴第三方面的合法要件是實體要件,即原告勝訴要件。从原告的角度来講,作為實體要件的本案判决要件實際上是原告勝訴要件,主要包括實體事實方面的要件和實體法律方面的要件。
- 實體事實要件 — 存在真實的事實根據。
- 實體法律要件 — 存在與事實相應的實體規範。
民事之訴第二方面的合法要件是訴訟要件,這是法院作出本案判决(實體判决)的前提条件。若全部具備的,該訴訟程序繼續進行,直至作出本案判决;若不具備的,該訴訟程序没有必要繼續進行,法院應当直接駁回訴訟。原告所提之訴必須符合有關審判法院的合法性規定(即具備審判者方面的訴訟要件)才可進行審理,這也是審判正当性的重要来源。根据訴的构成要素,訴訟要件還應当包括訴的主体要件和客体要件。
- 關於裁判者 — 屬於主管與管轄範圍
- 關於訴的主體 — 訴訟權利能力、訴訟行為能力、當事人適格、合法代理權
- 關於訴訟標的 — 具有可訴性、訴的利益、不受既判力制約。
誰,是當事人?
民事紛爭,歸根結底是當事人間之事,因而當事人才是訴訟舞台之主角。
- 無原告即無法官
- “誰,是當事人?”之問題,是訴訟程序之初起至訴訟終了為止,都可能有關之問題,不僅僅是判決效力而已。例如,起訴時,關於管轄之被告之住所,法官之迴避等,均由“誰是當事人”決定之。此外關於是否重複起訴禁止、既判力之主觀範圍、當事人能力、訴訟能力、當事人適格等,均係於“誰是當事人”,即當事人確定為何人後,依該確定之當事人判定之。
作為公益訴訟客體的公共利益,是一種介于抽象国家利益和具體私人利益之間的權利和秩序,通常包括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共秩序两大部分。
- 公共利益并没有一个通過立法者来制定一个适用于所有情况的普遍標准,只有在出現争議之后,法院才依据一定的標准逐案决定。因此,對于公共利益的具體内容,在不同的語境下,往往顯得模糊而晦暗。
- 公共利益的内涵 — 具有社会价值性、輻射广泛性;内容多樣性;主體非特定性、可受侵害性。
- 公共利益的外延 — 公共利益无法脱离个人利益而存在,普遍性的个体利益在獲得法律形式之后具有了公共利益的性質,但是公共利益并非是个体利益的疊加,而是經過社会生活醞釀后整体進化而形成的利益,是公众對社会文明状況的一種愿望和需要,具有整体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即公共利益在主体上是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利益,在内容上是普遍的而不是特殊的利益。
形式意義上的當事人:以自己的名義要求人民法院保護其民事權利或法律關系的人及其相對方,以形式上是否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為準。
- 从程序当事人概念出發,對当事人的确定,應該摒弃實體法或适格当事人標准,而根据起訴状載明的当事人,判断和確定某个具体訴訟当事人。
- (1)必須以自己的名義起訴、應訴、進行訴訟活動;(2)必須是向法院請求确定私權或其他民事權益的一方及其相對方;(3)以訴状、法院訴訟文書的記載而取得身份。
- 我国民事訴訟法十分混亂,對原告認定采用實質意義上的利害關系当事人理論,根据《民訴法》第119条的規定,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而對被告則采用形式意義当事人理論,即以訴状上明确写明的被告人為標准。
當事人能力之判斷,原則上是以民法上權利能力(權利能力,乃指民法上做為法律上一切權利義務歸屬之主體資格,亦即能概括享受權利及負擔義務之能力)之有無為判斷標準。
- 民事訴訟既然係在解決私法上權利義務之爭執,作為界定民事訴訟上當事人資格之當事人能力概念,自然地將與「得在私法上享受權利、負擔義務之資格」的權利能力作連結。
- 當事人能力乃訴訟法概念,就其界定與解釋,不應完全追隨實體法觀念,而應由「承認特定主體具有當事人能力,是否得有效地藉由訴訟而強制解決紛爭」之觀點,決定是否應賦予訴訟上當事人資格。如有助於解決紛爭,則應儘量放寬當事人能力之承認,如符合條件的非法人團體。
- 總之,有權利能力者,必有當事人能力;無權利能力者,亦可能有當事人能力。
(3)訴訟承擔事由的獲悉與告知
- 在訴訟實踐中,法院鮮有機會主動知曉訴訟承擔的發動事由,如在有代理人出庭代為訴訟的情況下,不少當事人自始至終均不會出席庭審,客觀上存在著該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已經死亡,但法院和對方當事人對此一無所知的情況。
- 對於需要案外人承擔訴訟時,需要其主動申請還是由法院依職權裁定;一方當事人不申請訴訟承擔時,對方當事人可否提出申請;當事人申請承擔訴訟的期間以多久為宜;訴訟承擔人經法院合理通知拒不參加訴訟時應作何處理等程序問題,我國法律幾乎沒有任何規定。
- 日本民訴法具體規定了訴訟承擔的發動程序,以訴訟承擔人書面申請為原則,對方當事人申請和法院依職權命令為例外,既督促了當事人及時履行義務,又很好的維護了對方當事人的權利。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公益訴訟在全世界具有不同的“意思場域”,其因本土化所呈現出的不同面貌和形式,已成為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所以任何試圖為公益訴訟提供某種單一的、跨文化的制度范式事實上是不可能的,因為公益訴訟不應被定格為某種固化的制度。
不同國家對公益訴訟制度構築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是否將原告與訟爭案件間沒有直接利害關係,即原告起訴無關自己的權利及法律上利益,作為當事人適格的標準,從而將“主觀上為自己、客觀上為公益”的訴訟排除在外。
- 一是“公共利益+訴訟”(德國)。這類公益訴訟概念着重的是公益訴訟的公共性特征,不強調原告与訴争案件之間是否具有利益關聯,即公益訴訟中是否包含原告自己的利益,或原告能否从公益訴訟中取得經濟收益,不是法院關注的重点 — 法律援助型公益訴訟。
- 二是訴訟法上的公益訴訟(日本、英國)。這類公益訴訟概念不僅注重公益訴訟的公共性特征,而且特別強調原告与訴争案件之間不存在直接的利益關聯。此類公益訴訟不僅是涉及公共利益或公共因素的訴訟,而且是排除了原告自己的一己私利的訴訟,原告与訴争案件之間不允許存在直接利益關聯乃是公益訴訟的重要標志 — 他益型公益訴訟。
- 三是民權意義上的公益訴訟(美國)。這類公益訴訟概念又被称為“公法訴訟”或“公共訴訟”,特點是不僅涉及公共利益或公共因素,而且原告自己也必須遭受某種損害 — 自益型公益訴訟。
雖現實社會上之紛爭當事人,因其能力地位等有所差距,然民事訴訟法基於「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之原則,本於紛爭當事人於訴訟上程序平等之地位原則,依民訴法規定之諸多手段,由紛爭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以對立當事人間在訴訟上展開攻擊防禦,進行紛爭之處理,此種訴訟構造之原則,稱之為
二當事人對立構造之原則。
- 形式意義上的當事人:起訴要件意義,能引起訴訟程序開始的當事人。
- 實質意義上的當事人:訴訟要件意義,作為訴訟標的的民事法律關係的主體。
我國公益訴訟制度的建立:
- 《民訴法》第五十五條 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 《適用意見》第二百八十四條 — 第二百九十一條
-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适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七條 對侵害众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中国消費者協会以及在省、自治区、直轄市設立的消費者協会,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 《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八條 對污染環境、破坏生態,損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一)依法在設区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二)專門从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无違法記錄。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当依法受理。提起訴訟的社会組織不得通過訴訟牟取經濟利益。
訴之利益的判斷標準
公益訴訟就是為了保護公共利益而由法院根據當事人請求進行審判的制度。對違反法律、法規,侵犯社會公共利益和不特定多數人的利益的行為,任何公民、法人或者國家機關、社會團地都可以根據法律的授權向法院起訴,要求違法者承擔法律責任。
- 人類社會公共利益的觀念最終來自於古希臘,特有的城邦制度衍生出了具有整体性与一致性的公共利益觀念,并被視為一个社会存在所必需的一元抽象价值。可見,公共利益自古以来就是人類社会生活所必要和可能的前提条件,凝聚着全体社会成員共同追求的价值和目標。
- 公益訴訟起源于羅馬法,在古羅馬的程式訴訟中,就有私益訴訟和公益訴訟之分,前者乃保護个人權利的訴訟,僅特定利害關系人才可提起;后者乃保護社会公共利益的訴訟,除法律有特別規定者外,凡市民均可提起。当今世界上法制發達的国家几乎皆可見其踪影,雖然在各国称呼迥异,具体操作方法亦各不相同,但其所体現出来的内在精神和基本形式却是穿越两千年而不易。
- 法律是維繫社会秩序和解决社会冲突的需要,当某種社会冲突大量出現,需要相應的解决机制的時候,相應的訴訟形式自然就会出現。隨著現代社會當中環境污染問題、食品安全問題、消費者保護問題、大規模侵權問題、破壞市場公平競爭秩序問題等損害公共利益事件的層出不窮,現代公益訴訟制度應運而生,当世法治先進国家如美英日德等国公益訴訟制度皆已非常成熟。
實質意義上的當事人:從實體法角度觀察的結果,通常作為訴訟標的的民事法律關係的主體,就是實質意義上的當事人,其從根本上決定了法院的審判有沒有意義。
- 是否為實質意義上的當事人,意味著一個人是否有承受判決的資格,即他是否為爭議民事法律關係的主體,與爭議民事法律關係存在直接的利害關係,因而必須遵守法院對爭議民事法律關係作出的裁斷。
- (1)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2)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係;(3)必須要能受法院裁判的拘束。
國家與當事人兩重理論
訴之利益理論的法律淵源
在考慮有無訴之利益的問題時,必須基於兩方面的角度:
- 第一,國家的利益。因為國家可以支用於民事訴訟的財力、人力均有其限制,故必須考慮何種情形下,始能利用民事訴訟制度,以及用何種裁判解決紛爭,為最有效、適切、經濟。
- 第二,當事人的利益。也就是應考慮當事人的立場。易言之,應考慮原告透過民事訴訟程序實現權利的必要性,及避免被告不必要的應訴。
- 國家的利益與雙方當事人的利益,有時是相同的,有時是相反的。因此,在決定訴之利益有無時,也應考慮當事人的立場與解決紛爭的意願,不能單純考慮國家立場。在兩造當事人均有利用民事訴訟解決紛爭的意願下,應從寬認定具備訴之利益。
訴的利益理論起源于利益法學派,利益法學將法律規範看成是一種價值判斷,因此法官可以通過利益衡量進行造法。積極意義上的訴之利益從一開始就超越了既定法律的束縛,因而不可能從傳統意義上的實體法律中尋求認定標準。但同時,毫無邊際的訴之利益亦可能成為濫訴或濫用司法權的一個危險手段,因而必須去研究一個合乎邏輯,且可行的認定標準。簡而言之,就是如何給訴之利益劃定一個合理的界限。
- 訴訟標的為當事人間私法紛爭有直接影響之具體的權利或法律關係,始有訴之利益。
- 成為訴訟標的之權利或法律關係存否判斷之前提之攻擊防禦方法,必須合於適用法律之必要。因此,不生法律效果之單純事實(證書真偽之確認除外)、契約未簽訂前關於契約條款之勸告意見之爭執、宗教教義當否之爭執等,均欠缺訴之利益。
- 民事訴訟乃以解決具體的私法紛爭為目的,故即使為法的爭執,若與具體的利益紛爭無關者,僅就抽象的法令解釋或效力為爭執,亦欠缺訴之利益。例如僅主張抽象的法律、法規、命令等違憲之訴訟,即欠缺訴之利益。
三方面考量
四要件理論
當事人的界定
(1)這種需要司法救濟的權益須是合乎道德的,即訴之利益應具有道德上的正當性,道德上的合理性。法定權利可以不具道德性而以其法律的外衣獲得強制力,而訴之利益卻不能憑借法律的外衣得以強制,相反這種權益要謀求司法保護,就必須在道德上獲得支持力量,若不符合道德,就不能成為應有權利。
(2)訴之利益須具效益性。利益是衡量訴權的尺度,無利益者無訴權。依訴之利益啟動訴訟必須符合訴訟經濟的目的。必須承認,司法資源是有限的,因而不能讓無益的糾紛去浪費司法資源。
(3)訴之利益應當具有現時性。一般來講,將來的糾紛是不能受理的。換言之,法官的任務應是裁決已經發生的爭議。這就要求原告必須援述某種「已經發生的」、「現時的」利益,僅有某種可能的利益不足以作為提起訴訟的依據。要求訴之利益具有現時性,主要是在原則上禁止所謂的詢問性訴訟和挑戰性訟。
(4)訴之利益至少應有憲法上的依據。例如甲因車禍致其嘴唇裂傷,故向法院訴稱,因其嘴唇傷裂無法享受與親人親吻時的愉悅,而要求肇事者賠償其親吻權受侵害而造成的損害。此例應不具訴之利益。
就以紛爭解決的「必要性」及「實效性」為內容的訴之利益,必須由原告、被告及法院三者的立場及利益,平衡地加以綜合判斷。
- 由原告的立場觀之,其判斷之重心在於對其所主張的實體上的權益地位,是否可透過民事訴訟之機制加以保障。
- 由被告的立場觀之,則有二元不同層次的利益考慮。第一層之利益乃在於對無益之訴訟避免產生防禦之負擔,而期法院迅速將該訴訟予以駁回,同時亦可達抑制該等訴訟提起的預防功能;第二層之利益則在於取得實體勝訴之判決,以保障個人之法律地位。
- 由法院的立場觀之,其重心則在於對國家司法資源作有效率的運用,避免無益訴訟所造成的浪費。就其最廣義的範圍,會涉及國家審判權的界限問題,就此會牽涉到有關憲法層次的訴訟權保障範圍及三權之分立界限,例如原告起訴請求法院宣告或解釋某一個抽象法條的內涵,而不涉及具體的案件或紛爭。
當事人的概念
當事人的分類
當事人的訴訟權利能力
當事人的訴訟行為能力
適格的當事人
公益訴訟
民事訴訟法學
公益訴訟的概念
公益訴訟的意義
公益訴訟的規定
公益訴訟的問題
當事人的訴訟權利與義務
當事人的訴訟權利
當事人的訴訟義務
當事人更換
訴訟承擔(承繼)
當事人適格判斷基準:就訴訟上之特定請求(訴訟標的),當事人得進行訴訟、要求本案判決之資格,謂之當事人適格,將此種資格作為當事人之權能觀察時,可謂之(當事人之)訴訟實施權。
- 當事人的適格,既然關係到訴訟實施權,有沒有訴訟實施權要從實體法的規定來探究,無法在程序法的《民事訴訟法》中一一予以規定,所以《民事訴訟法》上沒有法條可以闡明。
- 就一般原則而言,在外觀上有訴訟實施權,即屬適格的當事人。訴訟實施權之基礎,在於實體法上有管理權或處分權,就有訴訟實施權。因此,如當事人就訴訟標的之權利或法律關係,為其主體,有管理理權或處分權時,原則上均屬適格的當事人。
當事人的訴訟行為能力:當事人可以親自實施訴訟行為,并受其後果約束的能力。凡能獨立以法律行為負擔義務者,即有訴訟能力,意味法律認可其能獨立為訴訟行為。無訴訟能力的人,應由其法定代理人,例如未成年人之父母代為訴訟行為。
- 訴訟能力係指,當事人得獨立為有效之訴訟行為,與接受對方當事人及法院之訴訟行為之資格、地位,其性質與民法上之「行為能力」相當,可稱之為「訴訟法上之行為能力」,目的在於保障無法主張權利之當事人。能獨立以法律行為負義務者,具訴訟能力。
- 人之法的處理事務能力,乃能通過自己的行為,為自己或他人創設、變更或撤銷法律義務的資格,又可區分為實體法之行為能力與程序法之行為能力,後者即指獨立並有效地從事程序行為及受他人之程序行為所產生後果的資格。此種程序法上的行為能力,日本稱為「訴訟能力」,我國民訴法從之。
無用法之地,如何守法?
2014年4月初,多位蘭州市民向媒體反映自來水中存在濃烈怪味,於是當地唯一供水企業威立雅公司在4月2日對水質進行了取樣檢測,并在4月11日對外公佈檢測結果,其出廠水苯含量超出國家標準近20倍,這意味著在前后8天時間里,蘭州市民已經飲用了苯超標的自来水。
- 14日,蘭州5位市民向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威立雅公司對自来水苯超標事故進行民事賠償并公開道歉。蘭州中院立案庭拒不接受市民提交的任何起訴材料,理由是不具備訴訟主體資格。
- 14日下午,蘭州市民吴天英向蘭州市西固区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法院收下起訴材料,但對是否立案不置可否。7天后法院動員吴天英撤訴,并表示希望大家能互相體諒,在事情沒有定性前不要為難法院。
- 16日,西北民族大学法学院6名研究生再次向威立雅公司提起民事訴訟,法院同樣并未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
- 21日下午,20名蘭州市民聯名敦促甘肅省消費者協会提起公益訴訟。甘肅省消協秘書長回應稱,有關行政部門已經調查和處理的投訴,属于不受理的范圍,由于目前政府机构已介入事件調查,所以消協不能受理,具體怎麼做要等上級領導安排。
在對公益訴訟的認識上,到底是法律錯了?法院錯了?還是我們錯了?
(4)訴訟承擔的效果
- 訴訟承擔開始后,新當事人會繼承原當事人在訴訟状態上的地位,繼續進行訴訟。主流理論認為訴訟承擔人參加訴訟后當然承繼已進行之訴訟程序,承受被承擔人之訴訟状態。這是由於承擔人與被承擔人之間具有自然状態(當事人死亡)或法律状態(法人終止)上的承繼性,故而有理由認為承擔人所做之訴訟行為應予被承擔人有一致性,因此在程序性訴訟行為、辯論與證據調查、訴訟費用及既判力主觀範圍上都應無保留的予以承繼(身份關係的除外,如離婚訴訟)。
- 但也有學者(新堂幸司)基於保障新參加訴訟當事人的利益,主張新當事人不受已進行之訴訟程序制約,而獨立繼續進行訴訟。
- 《適用意見》第二百五十條 變更當事人後,訴訟程式以受讓人為當事人繼續進行,原當事人應當退出訴訟。原當事人已經完成的訴訟行為對受讓人具有拘束力。
當事人能力與訴訟所爭執之權利容完全無關,它是抽象的、一般性的,只是一種是否可作為訴訟當事人資格的問題。
當事人適格則是具體的、個別的,以有當事人能力為前提,考慮的是為處理在具體的訴訟事件之權利關係,對紛爭之解決而言,究竟應該由誰作為當事人方為适当。
當事人確定后,該當事人是否符合受判決主體資格之判斷
正當當事人判斷流程圖
由於民訴法將公民排除在主體範圍之外,可以看出我國對公益訴訟採取的是狹義概念,即除了以維護公共利益為目的外,還必須具被原告与訟争案件之間没有直接利害關系這一特征。
法律規定的機關:眾裡尋他千百度
-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這是根據檢察機關的性質、地位、職責以及我國法治進程的現實情況作出的一種制度安排:一是檢察機關是國家法律監督機關, 在獲取証據、舉証能力、技術手段以及對法律法規的理解等方面具有優勢條件;二是檢察機關具有專門性、獨立性、外部性特征,地位超然,提起公益訴訟能有效解決訴訟費用負擔、舉証不能、敗訴負擔等現實問題。三是符合訴訟的基本法理。檢察機關是代表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形式當事人”,以公益訴訟人的名義提起公益訴訟是一種主動、積極的程序性公權力,只是啟動相應的訴訟程序,提請法院對損害公共利益行為依法裁判,不具有終局或者實體處分的效力,最終要通過法院的裁判來實現。
有關組織: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規定的有關組織
- 《消保法》規定以省級以上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為有關組織 — 2014年12月30日,浙江省消保委向上海鐵路運輸法院遞交了訴状,請求法院判令上海鐵路局立即停止“強制實名制購票乘車後遺失車票的消費者另行購票”的行為,被稱為我國消費公益訴訟第一案。
- 《環保法》幾經波折后規定有權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社会組織須符合4个条件(在設区的市級以上的民政部門注册登記,專門从事環境保護公益事業,已成立5年以上,近5年内无違法記錄),估計全國有700多個民間環保組織符合條件 — 2015年1月1日,“自然之友”和福建“綠家园”針對福建南平毀壞林地的采礦主提起公益訴訟,成為新環保法實施后首例環境公益訴訟。
訴訟能力在民訴法上,雖原則與私法上之行為能力相對應,其判斷之有無判斷,蓋行為能力制度旨在保護思慮未臻成熟之人,並兼顧交易安全,與訴訟能力制度在於保護無訴訟能力人類同,但是由於訴訟是高智能的活動,比交易行為更加複雜,對於訴訟中不能主張自身利益、無法行防禦之訴訟者,更有保護之必要,於是乎民訴法關於訴訟能力制度,不曰「凡有行為能力者,有訴訟能力」,而曰「能獨立以法律行為負義務者,有訴訟能力」,即意味著實體法上法律行為之行為能力,是程序法上之訴訟能力之基礎,有行為能力不等於有訴訟能力。
- 能獨立以法律行為負義務者,有訴訟能力,故而完全行為能力人,原則上有訴訟能力。
- 無行為能力者,必無訴訟能力;有行為能力者,未必有訴訟能力。
- 限制行為能力人,因仍屬不能判斷自己之訴訟行為之利害得失,故無訴訟能力。
在法治社會中,有損害必要有救濟,公益訴訟作為一種公共利益的補充代表机制,有助于恢復遭受損害的公共利益,及時制止損害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公益訴訟具有其他事后救濟方式所不具備的預防性功能,其提起不以實際產生損害為前提,也不以直接利害關系者為提起要件,因而能及時制止違法行為,有效防范損害后果的發生或者繼續擴大。公益訴訟制度還有助于保障民众的訴權,擴大司法解决糾紛的功能。
- 現代型糾紛最典型的特征是其往往同時危害两種類型的利益,即特定的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對于特定的私人利益,現實的受害人可以通過傳統的民事訴訟途径維護自己的權益;但公共利益由于目前当事人适格理論的限制而无法獲得有效的法律保護。這就對以民事訴訟為代表的傳統訴訟机制提出了一个最迫切也是最嚴峻的挑戰:傳統的訴訟机制如何與時俱進并有效保護以社会公共利益為核心内涵的、新型社会的、集体的和分散的權利和利益。
- 既有訴訟制度不能滿足公共領域發展帶来的利益和秩序保障需求;公益訴訟制度是保護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的有效机制;公益訴訟程序具有独立的法律正当价值。
當事人的訴訟權利
申請保全和先予執行
提出上訴
申請執行
複製文書資料
放棄、變更訴訟請求
承認、反駁訴訟請求與反訴
申請再審
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
訴訟權利
提起訴訟
委托代理人
申請迴避
提供、收集證據
進行辯論
請求調解
自行和解
訴訟能力制度,旨在使有當事人能力之當事人本人,不具備能自己為有效之訴訟為之資格(訴訟能力)時,規定其為無訴訟能力人,實施訴訟行為人無訴訟能,法院不得為實體判決,藉以保護其權利。
- 在實體私法,為保護沒有能力在已高度發展之市場經濟社會從事交易活動者,民法設有無行為能力制度(行為能力,指能為發生法律上效力行為的資格;易言之,指得準確地判斷自己之交易行為,對自己影響所及即對自己之利害得失之智能);在民訴法,為保護無訴訟能力人,亦相對的設有無訴訟能力制度。
- 即使有當事人能力之人,也未必在訴訟中可以自己進行訴訟以保護自己之權利,如果有當事人能力之人,沒有能力在訴訟中保護自己之權利,有必要設置訴訟能力之制度,以保護其權利。
訴之利益,乃係為了在各個具體的個案中判斷對該紛爭(以關於該請求的內容本身為著眼點)下本案判決的必要性及其實效性,所設之特別訴訟要件。亦即,當事人所提之訴訟,必須且可以藉本案之實體判決在實際上有效的解決紛爭,始有訴之利益。
- 所謂訴之利益,從白話文理解,就是提起本件訴訟之實益;例如原告請求被告將原告所有之某物返還原告,但該物並不在被告手上或者在第三人手上或者已經不在這世界上,則原告請求被告返還該物之請求則會被認定無訴之利益。
- 就考量訴訟實施或本案判決之是否具有必要性及實效性之訴訟要件言,訴之利益與當事人適格共通,惟二者之觀察判斷面不同,當事人適格是在原告與被告間之主觀面上判斷,訴之利益則是從訴訟事件所確立之訴訟上之請求(訴訟標的)之客觀面上判斷。但無論權利保護必要之要件,或訴之利益之要件,都是就關於具體的訴訟事件之訴訟之請求(訴訟標的),考量其審理過程或本案判決之有效性,用以排除無意義(無用)之訴訟事件之訴訟要件。
我國法院在實務中更換當事人的具體處理方法
- 原告不符合當事人條件的,法院通知更換原告,原告不願退出訴訟的,裁定駁回起訴。
- 符合條件的原告不願參加訴訟的,終結案件的審理。
- 被告不符合當事人條件的,法院通知更換,原告不同意更換被告的,裁定駁回起訴。
- 更換被告后,符合條件的被告應當參加訴訟,如經法院兩次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依法拘傳或缺席判決。
更換當事人制度存在的問題
- 有悖于民事訴訟基本原則
- 偏袒原告,對被告不利
- 裁減了原告的舉證責任
- 不利於法院保持中立
當事人適格概念之功能在於排除無益訴訟,即在判斷就特定訴訟標的的法律關係,在何人與何人間進行訴訟,始能有效適切的解決紛爭?
- 民事訴訟除了少數確認之訴、形成之訴以外,大部分都屬於財產權方面的紛爭,就財產權民事訴訟來講,當事人的適格,是指對於特定的訴訟,可以用自己的名義作為原告起訴,或者作為被告受訴。所以當事人適格者,就是對於特定的訴訟標的,有實施訴訟的權能。原告與被告雙方都具備實施特定訴訟的權能,才是適格的正當的當事人,法院這時方可以依循民事訴訟程序,用裁判來評斷權利與義務的爭議,以保護人民的私法上權利。
- 當事人適格,是特定案件可以作為當事人的資格。比如:静香欠康夫五百萬元,康夫因為愛著静香,一直不願意告静香,康夫的爸爸野比助看不慣,以「野比助」為原告向靜香要求五百萬元,此時法院會認為當事人不適格,「原告之訴,依其所訴之事實,在法律上顯無理由者,法院得逕行駁回之。」
所謂訴之利益,指原告有起訴的必要性或利益。建立此概念的目的,是要將欠缺訴之利益的事件,排除在訴訟程序之外,省去不必要的訴訟勞費,使法院與當事人均能集中處理有迫切解決需要,而且可以解決的紛爭。
- 一般而言,所謂訴之利益,乃指惟有值得利用國家之裁判機關以解決紛爭之利益及必要性。就民事訴訟而言,所謂訴之利益,乃關於原告所確立之訴訟標的,從「在特定之具體的訴訟事件,可以透過訴訟程序之過程,由法院給予本案判決,以解決當事人間紛爭之有效且適切之法的救濟手段之觀點,所設計之訴訟要件。簡言之,民事訴訟之訴之利益,乃原告訴訟上之請求(訴訟標的)具備有請求為本案判決之利益。
- 提起任何訴訟請求法院裁判,均應以有權利保護必要為前提,具備權利保護必要者,其起訴始有值得權利保護之利益存在,故又稱為訴之利益;就原告之訴,依其所訴之事實,須以具備權利保護必要為前提,方進而就其實體法上之主張予以審理,殆無疑義。
當事人適格:係指就特定訴訟標的法律關係,得以當事人之地位實施訴訟,請求法院為本案判決之「資格」。就特定訴訟有當事人適格之人,稱為正當當事人,同時亦稱該人對該訴訟有「訴訟實施權」。當事人適格之有無,需就有當事人能力者進而判定其就該特定訴訟標的法律關係,是否具有訴訟實施權。
- 所謂「當事人適格」,係指具體訴訟可為當事人之資格,得受本案之判決而言。此種資格,稱為訴訟實施權或訴訟行為權。判斷當事人是否適格,應就該具體之訴訟,依當事人與特定訴訟標的之法律關係定之。一般而言,訴訟標的之主體通常為適格之當事人。雖非訴訟標的之主體,但就該訴訟標的之權利或法律關係有管理或處分權者,亦為適格之當事人。又在給付之訴,只須原告主張對被告有給付請求權者,其為原告之當事人適格即無欠缺。
- 當事人於特定訴訟標的的訴訟程序中,得以自己之名義為原告或被告,請求法院為本案判決之資格。此須就具體個案為判斷,在某具體的訴訟案件中,法院應判斷該案中成為原告、被告之人,對該特定紛爭解決是否具有利益。
第三人因有權利人或義務人之「授權」而成為適格的當事人之情形,學理上稱之為「任意的訴訟擔當」,蓋其取得訴訟實施權,乃基於當事人之意思而為訴訟擔當。
- 此種任意的訴訟擔當,係依實體法上權義歸屬主體之意思,授權第三人取得訴訟實施權之情形,如代表人訴訟即是 — 民訴法承認代表人制度,即多數有共同利益之人,得由其中選定數人,為代表人及被代表人全體起訴或被訴。所謂共同利益,指因該訴訟可受有法律上之利益共通;多數人間可成為共同訴訟人之關係,並且各人之主要之攻擊防禦方法共通時,即有共同利益;共有權人、連帶債務人、同一事故之多數被害人、公害訴訟中之多數被害人等,均有共同利益。
- 任意訴訟擔當除非法有明文才可,法無明文則不可授與訴訟實施權。因為民事訴訟制度,由他人代為訴訟,一般應以訴訟代理人為原則,不能無限制地擴張任意的訴訟擔當, 以免權利義務主體與任意的訴訟擔當人無法區分,破壞訴訟信託禁止、訴訟代理之制度也。
訴訟擔當:當第三人代替訴訟標的法律關係主體取得當事人適格,由該第三人以自己名義為當事人而進行訴訟,且其受判決之效力「原則上」及於該訴訟標的主體,學理上稱為「訴訟擔當」。簡而言之,即以自己名義而為他人訴訟,效力力及於他人之制度。
- 當事人原則上多同時為實體法上權利義務歸屬者,因此大部分情形就是自己到訴訟上去主張自己的權利。但基於訴訟上之目的,在特別的情形與要件下,非實體法上權利義務主體之人,亦有可能在別人的權利義務關係訴訟中而成為訴訟法上之當事人,而發生「訴訟實施者」與「實體法之權利義務歸屬者」相分離之状況,此種情形稱之為「訴訟擔當」。
- 於發生訴訟擔當之情形下,訴状上之「當事人」為「訴訟實施者」,而真正權利義務之歸屬者並非當事人,其地位稱之為「實質當事人」,此時實質當事人對該訴訟,將有多重效果之適用 — 實質當事人不得於訴訟繫屬中,再行起訴;實質當事人受判決效力所及;實質當事人非當事人,得為證人參加訴訟。
適格當事人乃於具體訴訟中,具備為當事人之資格,因而得受本案判決者。當事人適格之判斷,依「訴訟實施權人」與「實體法上之權利義務歸屬者」是否為同一人,可區分為「本案適格」與「訴訟擔當」之情形。
- 本案適格 — 當事人為標的法律關係之主體,故而作為訴訟標的之權利義務歸屬者對該紛爭,均得於訴訟法上為訴訟實施權。
- 訴訟擔當 — 於法律上對於他人之實體法上之權利義務具有管理或處分權之人,由此人就他人處於訴訟中的權利義務為當事人,並行使訴訟實施權。某人欲對他人之權利具有管理或處分權或基於其他因素,而於訴訟上行使他人之訴訟實施權,必須有其法律上之原因,基於此等原因,才能發生訴訟擔當之情形。訴訟擔當較常見之原因包括破產管理人、遺囑執行人、失蹤人財產管理人等。
當事人是否適格,為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之事項。無論訴訟進行至何種程度,均應調查當事人有無訴訟實施權,調查結果認為欠缺時,無須為本案辯論及實體判決,應駁回原告之訴。
- 當事人適格為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事項。如有欠缺,法院不須為實體判決,而應以裁定形式將原告之訴駁回。法院誤為實體判決:為無效判決,當事人得依上訴、再審除去之。
- 法院原則上應依原告起訴主張之事實作形式認定(本案適格),即誰是法律關係的主體,應以原告起訴時主張之事實作形式上的判斷,而非依法院實際判斷結果為準,後者是訴有無理由的問題。但出現訴訟擔當情形時,法院可作為例外主動依職權探知,即非法律關係主體,而主張有訴訟實施權者,不能僅憑當事人之主張,而須由法院依職權探知其當事人之訴訟實施權是否存在。
- 不生一事不再理,即當事人不適格者,縱經本案判決確定,對正當當事人之間就該訴訟標的所受判決,並不發生何等影響。
當事人適格之認定基準
給付之訴
就給付訴訟言,原則上衹須主張自己有給付請求權之人對其主張有給付義務之人提起,即為當事人適格。易言之,主張有訴訟標的法律關係之權利者,即有原告適格,而被原告主張負有義務者,即具有被告適格。
- 依有實體法上管理處分權者,有訴訟法上當事人適格(訴訟實施權)之原則,在給付之訴中,主張權利存在之人,對主張負有義務之人起訴,當事人即為適格。
- 當事人適格,乃指當事人就具體特定之訴訟,得以自己之名義為原告或被告,而受為訴訟標的法律關係之本案判決之資格而言。故在給付之訴中,祗原告主張其為訴訟標的法律關係之權利主體,被告為訴訟標的法律關係之義務主體,其當事人即為適格。至原告是否確為權利人,被告是否確為義務人,乃為訴訟標的法律關係之要件是否具備,即訴訟實體上有無理由之問題,並非當事人適格之欠缺。
當事人更換:在訴訟過程中,人民法院發現起訴或應訴的人為非正当当事人的,通知有關的正当当事人参加訴訟,而要求非正当当事人退出訴訟的一種活動。
- 原告不适格的,法院駁回起訴。被告不适格的,法院要求原告變更被告,如果不予變更的,駁回起訴;原告将不适格被告更換為适格被告的,訴訟則重新進行,不适格被告的訴訟行為對适格被告不發生效力。
- 注意事項 — 非正当被告必須是對案件争執没有訴的利益,从而自愿退出訴訟或者法院命令其退出訴訟的人;需要更換非正当原告的,必須征得具有正当原告資格的案外人同意;更換非正当的被告,以原告提出申請或者更改起訴状為前提;更換当事人應当在第一審開庭前進行。如果法院在開庭審理中發現当事人為非正当当事人,可以直接駁回訴訟請求。
確認之訴
就確認訴訟言,當事人適格之判斷,雙方當事人間有確認之利益,屬適格之當事人。易言之,主張權利、法律關係或其他事項存否有不明確,對爭執(否認)其主張者提起,即為適格。
- 確認訴訟中,當事人適格之有無,採取以有無確認利益做為判斷基準。亦即,主觀訴之利益與客觀訴之利益相結合,直接由紛爭解決必要性與實效性觀點出發,考慮在特定原告與被告間,就爭係法律關係存否透過法院判決予以確認,是否得以適切有效地解決紛爭。
- 確認之訴之當事人以確認利益為斷。確認利益係指因法律關係之存否不明確,致原告在私法上之地位有受侵害之危險,而此項危險得以對於被告之確認判決除去之者而言。
形成之訴
就形成訴訟言,當事人適格之判斷,如原告有形成訴權,被告依法律規定,或依形成之法律關係或法理,屬形成訴權之行使對象時,即屬當事人適格。
- 形成之訴的類型與得提起之情形,法律均有明文規定,如未明文,則透過法理加以解釋,典型如撤銷婚姻之訴、撤銷詐害債權之訴等。
- 形成之訴中當事人適格與否應依法律之規定,若法律無規定者,應依形成之法律關係主體及法理。如撤銷婚姻之訴,由第三人起訴者,以夫妻為共同被告,始為適格(夫妻依法理為必要共同被告,如僅告一人,為被告當事人不適格,原告敗訴)。
- 雖有學理主張形成權須以法律規定為限,惟形成權固在大多數情況下有法律規定,然形成訴權非不可能依法解釋方法承認之。例如宣告地役權消滅之訴,依法理,適格被告為現在之地役權人。
訴訟擔當 vs. 訴訟承擔
訴訟擔當是指与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当事人因故不能参加訴訟,由与案件无直接利害關系的第三人以当事人的適格,就該爭訟法律關系所产生的糾紛行使訴訟實施權,判决的效力及于原民事法律關系主体。這一第三人之所以享有訴權,是因為其与法律關系的真正主体有另一層法律關系。依据該“另一層法律關係“是否由法律規定,可分為法定訴訟擔當和任意訴訟擔當,前者如對死者名誉權或作者人身權利的保護,后者是權利主体通過自己意思表示授權。
訴訟承擔是大陸法系民事訴訟中的一種制度, 旨在解決訴訟過程中出現的當事人變更情形,它适用于解决訴訟進行中一方当事人死亡致使訴訟程序无法進行, 但又不能終結訴訟的情况。例如我國民訴法規定的, 一方当事人死亡, 需要等待繼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訴訟的, 應当中止訴訟。繼承人接受繼承而参加訴訟后, 便成為訴訟承擔人。
訴訟擔當是指法律明确規定第三人(非系争實体法律關系主体)為他人而以自己名義作為訴訟当事人提起訴訟和進行訴訟的制度。訴訟擔當理論主要是圍繞第三人代替權利義務主体参加訴訟的場合展開討論的。
訴訟承擔是指訴訟進行中,由于某種特殊原因的出現,当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轉移給案外人,由案外人作為本案当事人繼續進行訴訟。訴訟承擔的基礎實質上是民事權利義務的承担。
訴訟擔當是當事人適格的一種情形,在訴訟前已經發生,所以才有權提起訴訟,而且最終訴訟結果也由原民事法律關係主體來承受。
訴訟承擔是對當事人訴訟地位的一種承受,屬於訴訟中止的一種情况,而且可能会導致訴訟終結,其最終訴訟結果由承擔者本人來承受。
法定訴訟擔當指依法律規定使法律關係主體以外之第三人取得訴訟實施權或管理處分權,亦稱職務上當事人。
- 法定的訴訟擔當,第三人非基於利益歸屬主體(即本人之意思),而取得訴訟實施權,成為適格的當事人所產生的訴訟擔當;由該第三人代位利益歸屬主體而具有訴訟實施權,且此權利為訴訟實施之結果,及於本人。
- 訴訟擔當之擔當人,雖為訴訟上之原告或被告,然非訴訟標的之權利義務歸屬主體,其被擔當人雖為形式的當事人,卻為真正的權利義務歸屬主體,並且為判決效力所及之人。換言之,擔當人乃為被擔當人而為原告或被告。
- 法定訴訟擔當因法律規定而生,又可分為不同類型,如依職務而生之訴訟實施權(遺囑執行人);依訴訟法賦予訴訟實施權(參加人承擔訴訟);依實體法賦予訴訟實施權(夫妻共同財產)。
訴訟擔當係擔當人以自己名義而為他人訴訟,效力及於他人之制度。依該訴訟實施權之取得係基於法律規定或本人授權,可分為法定訴訟擔當與任意訴訟擔當。
- 法定的訴訟擔當及意定的訴訟擔當(或稱任意的訴訟擔當),其差別在當事人是否基於自己之意思,而將訴訟實施權授予他人。法定訴訟擔當即「依法律規定而直接發生」訴訟擔當之情形;意定訴訟擔當則是當事人「基於自己之意思」將訴訟實施權授予他人,但原則上仍以法律承認之類型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