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ing 

Prezi AI.

Your new presentation assistant.

Refine, enhance, and tailor your content, source relevant images, and edit visuals quicker than ever before.

Loading…
Transcript

In the Beginning

初期特色

初期特色

  • 奉主耶蘇聖名由來
  • 獨一神觀的進程
  • 教派 或 運動 或 思朝如何演變
  • 五大教義的由來
  • 吃聖餐不可以用刀子切
  • 生病不可以看醫生
  • 傳道者不能領固定薪水
  • 安息日由週五太陽下山後開始 聚會大家都可以輪流上台講道,不限鐘點
  • 不可以稱呼「牧師」,因為我們只有一個老「師」
  • 不可以靠外國人的金錢勢力傳教
  • 安息日聚會的時候不可以捐錢
  • 要取消所有教派的名稱,統一稱作耶蘇教會
  • 信徒都要姓「耶」
  • 五年後耶蘇必再來

五旬節運動

「靈恩派」一詞何時開始於中國教會,是個值得探討的題目,因為早期五旬節運動並不常使用這個詞,而且當時「靈恩派」 (charismatic) 尚未出現

Pentecostalism

The Apostolic Faith Mission on Azusa Street 1906

CHARLES PARHAM

(1873-1929)

William Seymour

(1870-1922)

第一手文獻

臺中市北屯區松竹路二段180號7樓

第一手文獻

五旬節真理報

Pentecostal Truths 1908-1917

五旬節真理報

通傳福音真理報

Popular Gospel Truths 1914-1919

通傳福音真理報

獨一神觀

北道傳道會領袖德倫的兩位同工伊瓦特(Frank Ewart)與海伍德(Gartfield Haywood)將之傳揚開來,一時,重新「奉耶蘇的名受洗」的風潮瀰漫五旬節運動群體,在當時五旬節運動的陣營稱之為「新爭論」,該運動發展至1915 年已具備相當影響力

AD 1906-1913

約翰·衛斯理認為基督徒的經歷會分成兩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階段,轉化,信徒獲得寬恕並成為基督徒。

第二階段,成聖,信徒被純化和成為聖潔。

Frank Ewart

Garfield Haywood

AD 1906-1913

第三階段 聖靈的洗 (from 1900 巴罕)

John Wesley

(1703-1791)

  • 1911 德倫(Durham)不認同亞蘇薩街所倡言「成聖」是救恩之後瞬間經驗的觀點。
  • 「二度工作」理論是五旬節運動裡最薄弱、最不合聖經(unscriptural)的教導。
  • 德倫的「完成工作」理論促成神召會的成立,更間接影響稍後形成的獨一神論五旬宗。

William Durham

(1873-1912)

Robert Edward McAlister

(1880-1953)

奉耶蘇的名施洗

這種理念始於1913 年在洛杉磯近郊的一場營

會,加籍傳道家麥克艾利斯特(R.E. McAlister)在講道中提及應學習〈使徒行傳〉所載「奉耶蘇的名施洗」,而非按〈馬太福音〉28:19「奉父子聖靈的名施洗」,然而他並未堅稱〈馬太福音〉的洗禮模式錯誤

《聖靈論》第八章

在1910 年以前,五旬節運動並無「統制集團」,而後成立「總會」(general council)和「神的集團」(Assembly of God),又在南北美洲各設立一所神學院,而他們以神召會、使徒信心會、五旬節會、神的教會等名稱在世界各地活動。

《聖靈論》第八章

  • 「總會」,其實是神召會1914 年在温泉市成立初始的臨時名稱
  • 「Assembly of God」就是神召會,不知為何會自行創造「神的集團」一名?
  • 而且在1910 年,美國五旬節運動尚未有組成新宗派的集體共識。
  • 南北美洲各有一所神學院的描述,也並非事實。神召會在創立初始就有幾間由該會地方教會資助的獨立聖經學院,1920 年代後總會才陸續設立數
  • 間聖經學院。值
  • 「總會」和「神的集團」視為美國五旬節運動的總部,而前述那些五旬節教派均是其分支或在各地使用的名稱。這樣的理解忽視五旬宗各教派的異質性及獨立性,而且忽略了在神召會成立前,早有一些由聖潔運動投入五旬節運動的教派。

AD 1914-1919

魏保羅在1915年曾接觸安息日會的教導,魏氏當時就認為守安息日符合聖經

Paul Wei

1877-1919

AD 1914-1919

賁德新對教義極其重視,與同期五旬節運動的現象一致。

賁氏不斷在調整自己的信仰,對於他認為符合聖經的信仰理念總是勇於反思、調整,或許從一方面看來他「信仰不堅定」,易受動搖,然而他為尋道可以不拘傳統,義無反顧朝着自己服膺的信念前進。

Bernt Bertsen

1867-1933

第二手文獻

  • 楊森富。《中國基督教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
  • 唐紅飆。《真耶穌教會歷史史跡考》。北京:中國文化出版社,2006。
  • 黄克先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and Globalization》 西北大學 2013
  • 葉先秦 《全球五旨節運動視野下的真耶穌教會》 政治大學 2017

真教會傳記自述類

第二手文獻

  • 林悟真編著。《獨一真神》。台中:真耶穌教會台灣書報社,1966。
  • 魏保羅。《聖靈真見證冊(上)》。天津:真耶穌教會,1919。
  • 魏保羅。《聖靈真見證冊(下)》。天津:真耶穌教會,1919。
  • 張巴拿巴。《傳道記》。南京:真耶穌教會,1929。
  • 張石頭。《真耶穌教會史》(未刊稿)

真耶教會早期教義資料

  • 魏以撒。《神命萬國更正教綱目》。長沙:湖南真耶穌教會,1923。
  • 須田清基。《真耶穌教會の出現と現代基督教會の沒落》。上海:真耶穌教會,1929。
  • 須田清基。《真耶穌教會教理問答》。台中:真耶穌教會台灣支部,1935。
  • 真耶穌教會台灣總會。《教會史綱》。台中:真耶穌教會台灣總會,1976。

聖靈真見證冊

vs.

True Jesus Mission

  • 魏保羅本人沒有五大教義的觀念,他甚至不認為「真耶蘇教會」具有聖經根據(他認為這名字是直接來自於神的啓示),他雖然列過許多教義綱要,但是從未將他們固定在某個數字上
  • 比較字面的解釋: 通常是一節,而非包含前後文作為語意的支特、轉折,並驗證自己的經驗

  • 「主指示我上京南黃村去,我就一面走一面與摩鬼打仗,總是取勝。請看以弗所人書六章十至時九節。因此那些惡魔不能挨近我的身,因為神又生了我一回。請看約翰第一書五章十八節。我又被聖靈引到曠野,秋然要的天神,我主耶蘇顯現,有摩西,以利亞在兩邊站著,我就異當歡樂,新中人原意見朏時一個時徒更歡樂了」

安息日

1916 年第十三期的《通傳福音真理報》賁德新曾宣布曆7 月1 日開始改守禮拜六為安息日

安息日

1916 年十一月公布了其團體的信仰宣言〈正定府信心會之宗旨〉,其標題如下:

一、洗禮奉耶穌的名全身下水;

二、聖餐常在禮拜六的日落後;

三、守安息日;

四、洗 禮;

五、全信耶穌能醫各樣的疾病;

六、求聖靈以說出方言為證;

七、講道不出新舊約。

謝順道《聖靈論》:

1915 年上海安息日會教牧施列民(Arthur Clifford Selmon )和蘇殿卿至北京,魏氏和兩人討論安息日的教理,遂接受了守禮拜六為安息日的教導。

鄭家政,《真耶穌教會歷史講義》:

鄭家政引述1929 年張靈生回覆總部致函提及,他是1910年在路上遇到販賣安息日會書籍者,購買之後回家研讀,遂做出改守安息日的決

定,而非來自直觀的「啟示」122。

TJM並沒有那種高頻率的卷舌音,而且穿插悟性(英語)和「哈利路亞」,不全然是靈言,整體而言倒和五旬節派比較相似

Bernt Bertsin間接促成真教會信仰

三位早期工人的五旬節信仰體驗均來自賁德新的信心會,尤其魏保羅曾自承在信仰上受賁氏的栽培,此外,將魏氏所領受之默示與賁氏的信仰宣言比較亦能發現不少雷同之處,雖然真耶穌教會後來拒斥賁氏和信心會,兩者的連結仍是不能否認的。

Apostal Truth

vs.

TJC

Conclusion

Paul Wei

Bernt Berntsen

William Seymour

1877-1919

1963-1933

1870-1922

Durham

Garfield Haywood

1873-1912

1880-1931

Learn more about creating dynamic, engaging presentations with Pre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