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Transcript

媒介社會學

Week4-媒介與政治

前言

1.前言

introduction

在過去大環境下,媒體-政府-公眾之間形成環環相扣的政治資訊系統,其中互相影響、監督。

進入到互聯網時代,新媒體、社交傳播平臺的出現也影響了三者之間的架構,包含威脅傳統媒體的存亡、訊息傳遞方式,以及公眾對於管道多樣化的選擇權等。

"當今新聞在很大程度上是隨心所欲的慣性使然,是在新聞行業的商業運作、政府及其媒體顧問利用傳播技術對媒體的操縱,以及影響公民的品位和娛樂習慣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2.政治新聞

生產的四個模型

2.政治新聞生產的

四個模型

Four different models

大眾傳播時代

四個不同模型象限

現實端

理想端

互聯網時代

象限1

第一象限:理想-大眾傳播時代

政治人物

公眾

新聞媒體

第一象限:理想-大眾傳播時代

政治人物

發布消息

形成看法

公眾

新聞媒體

產生新聞

第一象限:理想-大眾傳播時代

政治人物

尋找素材

說服民眾

發布消息

形成看法

公眾

新聞媒體

產生新聞

訊息需求

第一象限:理想-大眾傳播時代

政治人物

尋找素材

說服民眾

對人民負責

主動監督

發布消息

形成看法

守門

民主投票

公眾

新聞媒體

告知、教育、促進討論

產生新聞

訊息需求

假設情境:

以伊拉克戰爭為例

第一象限:理想-大眾傳播時代

以伊拉克戰爭為例

政治人物

尋找素材

說服民眾

對人民負責

主動監督

發布消息

形成看法

守門

民主投票

公眾

新聞媒體

告知、教育、促進討論

產生新聞

訊息需求

海蒂有話要問?

這是理想的狀態系統,但其實加入人性的不可預測以及其它大環境因素的影響都會對政府、媒體、公眾三方造成改變,例如:伊拉克戰爭的報導,新聞媒體很難把一件大事情面面觀,那其實應該報導什麼會不會其實是掌控在有權有勢的人身上,也就是說,媒體會不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政府的"宣傳工具"?

象限2

第二象限:現實-大眾傳播時代

政治人物

尋找素材

說服民眾

發布消息

形成看法

公眾

新聞媒體

產生新聞

訊息需求

第二象限:現實-大眾傳播時代

政治人物

尋找素材

說服民眾

發布消息

形成看法

公眾

新聞媒體

產生新聞

訊息需求

政治人物 端的系統問題

1. 評論家與政治人物對公眾散布一種對媒體的偏見

2. 政治人物不擇手段,利用誇大、博眼球的方式吸引公眾注意力''''反倒使公眾使公眾的公眾想要遠離此種荒謬的訊息轟炸

3. 政治人物會試圖隱瞞真相

4. 政府會透過誤導公眾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伊拉克戰爭

5. 政府與媒體間的力量不平等,政府可能透過機國家安全、國家機密的等理由,拒絕公布某些消息'''透明法案

第二象限:現實-大眾傳播時代

政治人物

尋找素材

說服民眾

發布消息

形成看法

公眾

新聞媒體

產生新聞

訊息需求

新聞媒體 端的系統問題

1. 媒體以營利為主要目的。

2. 新聞導向指證:主流媒體把某一政治形勢中最權威、 最具實力改變事態結果的那一方的觀點作為判斷和調整新聞導向依據的做法。

3. 新聞"平衡原則"所帶來的問題例如氣候變遷

4. 媒體缺乏獨特視角與思想

5. 媒體間的競爭

6. 過度迎合群眾口味

第二象限:現實-大眾傳播時代

政治人物

尋找素材

說服民眾

發布消息

形成看法

公眾

新聞媒體

產生新聞

訊息需求

公眾端 的系統問題

1. 公眾會受聳動、戲劇化、娛樂化的內容吸引

2. 公眾對政治有錯誤、膚淺的理解

第二象限:現實-大眾傳播時代

政治人物

尋找素材

說服民眾

當系統"要素"與理想端出現差異,

則系統出現問題。

發布消息

形成看法

公眾

新聞媒體

產生新聞

訊息需求

當「要素」與「要素」的問題相撞,則會使整個系統偏離理想狀態......

情境:

當政治人物的問題與媒體的問題共同出現,則系統會......

第二象限:現實-大眾傳播時代

政治人物

尋找素材

說服民眾

發布消息

形成看法

系統問題的出現:

新聞執政

公眾

新聞媒體

產生新聞

訊息需求

新聞執政:

政治傳播學者蒂姆·庫克把政治人物與記者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稱為「新聞執政」:

政治人物需要把他們的立場和觀點變成新聞,以證明自己是華盛頓「個人形象競技場」的撼動者;也需要通過新聞向選民和支持者傳遞出自己是強有力的領導者的信號。

新聞執政:

而在這個制度中不斷尋覓機會的記者,一旦獲得了重大採訪的機會或獨家的內部消息,就能不費吹灰之力地不斷得到新鮮的新聞素材,同時還能收穫“內部人士”的地位和職業尊重。

第二象限:現實-大眾傳播時代

政治人物

尋找素材

說服民眾

政治人物對媒體的影響力提高

發布消息

形成看法

系統問題的出現:

新聞執政

公眾

新聞媒體

產生新聞

訊息需求

政治人物對媒體的影響力提高

記者和官員在新聞生產過程中相互依存的關係意味著,雖然美國憲法保護媒體的自由和獨立,但實際上媒體已經淪為政府的“第四機構”,而且還是一個獨立性不怎麼強的機構。

官員製造新聞、控制新聞的能力如何,已經成為衡量他們執政能力的重要指標。

政治人物需要做的就是,爭取影響和操縱處在資訊政治最前沿的記者和媒體,令他們從對某一政治派系有利的角度報導新聞事件。伊拉克戰爭的報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第二象限:現實-大眾傳播時代

政治人物

尋找素材

說服民眾

政治人物對媒體的影響力提高

發布消息

形成看法

系統問題的出現:

新聞執政

守門失靈?

公眾

新聞媒體

產生新聞

訊息需求

守門失靈?新聞導向指證

“新聞導向指征”(indexing),指的是主流媒體把某一政治形勢中最權威、最具實力改變事態結果的那一方的觀點作為判斷和調整新聞導向依據的做法。

這種奇怪的報導模式是因為長期以來主流媒體習慣於遵循公正、平衡、客觀的報導原則所造成的,媒體追求的目標就是要看起來顯得公正和平衡,那它們就不能過於糾結於詳細的解釋性報導,或試圖告訴公眾到底發生了什麼。

相反,記者需要做的是,找到顯而易見的訊息源,把他們對於這一事件的看法傳遞出去,而最為安全的消息來源莫過於那些能影響事件結果的人了。

海蒂有話要問?

前面主要是以傳統媒體為主來分析,也顯示出過去公眾的訊息大多都是從媒體來的,但到現在互聯網的時代,不少政治人物相繼開通社交平台,那其實大家都知道互聯網時代有個特色就是"雙向",公眾可以通過平台留言私訊來藉此反饋自己的想法給政府,那在這樣的關係下,傳統媒體有哪些衝擊或轉變?

象限3

第三象限:現實-互聯網時代

政治人物

互聯網

公眾

新聞媒體

互聯網 所帶來的系統性變化

1. 過往新聞媒體的商業模式受到毀滅性打擊

2.使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大幅降低

3.新聞與互聯網中的海量訊息搶奪公眾注意力

4.訊息去中心化所帶來的傳播模式改變

5.海量訊息使公眾產生「資訊過載」的現象

6.網路「回聲室效應」造成「群體極化」的現象

第三象限:現實-互聯網時代

政治人物

政府越過

媒體監督

互聯網

公眾

新聞媒體

政府越過媒體監督 直接與公眾對話

在今天的數位時代,傳統的資訊傳播方式受到挑戰,那是因為人們可以尋找更加個人化的資訊來源,政治人物越來越難以控制資訊議程,也意味著統治的難度增加。

當政治人物發現他們的資訊難以到達公眾,他們最典型的反應就是雇用傳播專家設計出複雜的傳媒攻勢,好使政治資訊能傳遞到日漸冷漠的公眾那裡,這麼做的結果就是增加了民主的成本。

民主理論家羅伯特·達爾(Robert Dahl)總結說,影響民主朝著更多公民公平參與方向發展的最大障礙就是,資訊越來越被控制在部分政治精英的手中(互聯網的再封建化)。

第三象限:現實-互聯網時代

政治人物

政府越過

媒體監督

互聯網

公眾

新聞媒體

網路迴聲室效應

網路 迴聲室效應

在媒體上是指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一些意見相近的聲音不斷重複,並以誇張或其他扭曲形式重複,令處於相對封閉環境中的大多數人認為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實的全部。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網際網路的應用,社交媒體的發展,令到這個現象更加深刻,因為部分商業網站會根據用戶的搜尋結果或使用習慣進行紀錄與分析,持續地將一位用戶所喜歡的內容提供給該用戶,導致一個人在同一網站中接受到的資訊被侷限於某個範圍內。這可能會增加政治和社會的兩極分化和極端主義

第三象限:現實-互聯網時代

政治人物

政府越過

媒體監督

互聯網

公眾

新聞媒體

網路迴聲室效應

年輕人減少對新聞需求

年輕人減少對新聞內容的需求

新聞媒體與互聯網海量訊息搶奪公眾注意力,卡內基騎士任務組的研究人員深入研究了少年(12~17歲)、青年(18~30歲)和更大年齡(30歲以上)群體的新聞閱讀習慣。結果發現,青少年群體很少會每天關注新聞。

65%的青少年只是在流覽網頁的時候隨意翻到了新聞網頁,而在30歲以上的年齡組中,55%的人則有意識地關注網路新聞。這一研究印證了之前的一項研究結果,那就是,大多數所謂的年輕網路新聞使用者其實只是在登錄臉書、名人粉絲網站或者遊戲網站的間隙掃了一眼新聞標題而已

第三象限:現實-互聯網時代

政治人物

政府越過

媒體監督

媒體的商業模式受創

互聯網

公眾

新聞媒體

網路迴聲室效應

年輕人減少對新聞需求

媒體的過往 商業模式受創

1.新聞媒體與互聯網上之免費訊息爭奪受眾的注意力大餅(點擊率)。

2. 公眾,尤其是年輕一代,越來越不願意接受報紙或者電視臺提供的新聞集萃,而選擇其他形式的資訊接入方式。

3.信息消息來源與媒體之間的共生關係被打破,消息來源可透過自己的渠道直接與受眾互動。

海蒂有話要問?

那現在這種狀態,傳統媒體、公眾、政府如何在互聯網時代下去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

象限4

第四象限:理想-互聯網時代

政治人物

互聯網

公眾

新聞媒體

第四象限:理想-互聯網時代

政治人物

加強對政府的監督

互聯網

公眾

新聞媒體

媒體加強對政府的監督,獨立設置新聞議題

每個新聞機構應該獨立設置新聞議題,這樣將會創造一個更為多樣化的資訊環境

第四象限:理想-互聯網時代

政治人物

加強對政府的監督

互聯網

公眾

新聞媒體

加強與受眾的連結

更好的利用互動技術,加強與受眾的連結

更好地利用互動技術,這樣可以加強新聞受眾彼此之間的聯繫,也可以加強他們與公民組織之間的聯系,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瞭解事件真相,採取有效的行動。

第四象限:理想-互聯網時代

政治人物

加強對政府的監督

互聯網

公眾

新聞媒體

加強與受眾的連結

增加多樣訊息來源

其他消息來源

增加多樣訊息來源

報導官方管道以外更為多樣化的可信觀點和聲音,這樣將會彌合普通民眾與控制著新聞內容的政治人物和內部人士之間的鴻溝,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華盛頓圈內”(inside the belt)綜合征。

相關理論與文獻

3.理論與文獻延伸

回聲室效應?:

互聯網新聞用戶中對於

政治動機的選擇性暴露

Echo chambers online?:

Politically motivated selective exposure among Internet news users

觀點加強信息(opinion-reinforcing information)、觀點挑戰信息(opinion-challenging information)

與個體政治立場在閱讀互聯網新聞中時影響程度研究。

選擇性暴露(selective exposure)

  • 選擇性暴露(selective exposure)是指人們在接觸傳播媒介所提供的訊息時,會有意無意的選擇符合自己思想、信念及態度的訊息,並避開不符合自己的思想、信念及態度的訊息。

  • 選擇性行為會受以下這些因素的影響:

1.易得性

2.對比性

3.閱聽人本身的特質

4.此訊息的有用程度

5.閱聽人的教育程度與社經地位

偏見同化理論(Biased-assimilation theory)

  • 偏見同化理論主張,人們對爭議性議題的既存態度,影響其如何解釋、評價與此議題相關的訊息。也就是說人們面對支持自己既存態度的訊息(一致訊息)時,傾向印證、認同;面對反對自己既存態度的訊息(不一致訊息)時,傾向挑毛病、反駁。

  • 偏見同化理論解釋為何人們面對爭議性議題時,閱讀立場不同的訊息不僅沒有如公共審議觀點所認為的縮小立場不同者之間的差距,反而是擴大,造成更嚴重的極化。政策或政治方面的爭議性議題尤然。

研究 假設

H1:個人期望的觀點強化訊息在一個新聞故事中包含程度越高,他(她)就越有可能去關注它。

H2:一個新聞故事包含的觀點強化資訊越多,人們花在閱讀上的時間就越多。

H3:讀者認為新聞報導中包含的觀點越有挑戰性的資訊,他或她就越不可能去看它。

H3a:觀點挑戰資訊、決策對閱讀新聞報導的影響小於觀點強化資訊的影響。

H4:一個新聞故事包含的觀點挑戰資訊越多,個人花在閱讀上的時間就越多。

研究 方法

  • 量化研究
  • 自2個具黨派色彩的線上新聞網站招募受試者(N=727)
  • 網路管理的行為追蹤研究收集
  • 通過URL來收集受試者的個人偏好、政治立場
  • 通過特定議題的相關新聞選擇來了解受試者的閱讀習慣以及對不同意見訊息的接受程度

研究 結果:

1.研究證實,個人對他們所閱讀和觀看的新聞決定是由他們的政治信仰所決定的,這些具有政治動機的決策過程稱為選擇性曝光。

2.人們會傾向於點閱與自身立場相關的新聞報導,遇到強化觀點的信息將導致更長的閱讀時間。

3.越是挑戰性的信息,人們越不會去閱讀,且其影響效果遠小於與增強觀點的信息。

4.但結果顯示,網絡新聞用戶並沒有刻意屏蔽其他觀點,反之,他們在閱讀到與自身相反立場的新聞故事時更會花時間閱讀,抱持批判思考、找尋它的缺陷反駁(挑戰反面觀點)。

案例說明

宥丞有話要問?

結果證實讀者雖然不會排斥看相反觀點的信息,但他們更想看與自己相同立場的觀點。

因此是否在某種程度上,似乎還是會造成回聲室效應或者信息繭房的問題?

回聲室效應

vs

信息繭房

回聲室效應vs信息繭房

隨著社會化平台出現,人們可以自定義自己的閱讀習慣,隨之而來可能造成回聲室效應或信息繭房的結果。

回聲室效應(Echo Chamber Effect)

回音室效應在媒體上是指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上,一些意見相近的聲音不斷重複,並以誇張或其他扭曲形式重複,令處於相對封閉環境中的大多數人認為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實的全部。

信息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

資訊繭房是指人們的資訊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由於資訊技術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間和任何領域的巨量知識,一些人還可能進一步逃避社會中的種種矛盾,成為與世隔絕的孤立者。

回聲室效應vs信息繭房

  • 資訊繭房是由於自身主動的資訊接觸行為產生的,回音室效應是封閉環境內相同或者相似觀點的重複產生的。

  • 由主觀原因造成的資訊繭房會更容易積聚相同或者相似的建議,這些觀點經過二次發酵,就會更容易催生回音室效應。

延伸比較:

中國新聞現況

馬克斯主義新聞觀主要特點

1、要根據事實來描寫事實,不能根據希望來描寫事實。

2、報紙是社會輿論的紙幣,具有流通和中介作用。

3、報紙是社會的耳目和社會的捍衛者。

4、報紙是對當權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

5、報紙是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達者,是人民千呼萬應的喉舌。

6、報紙具有連植物也具有的內在規律性。

7、報紙作為一個整體處在一種有機的運動過程之中。

8、出版自由是一種基本的自由,是實現其他自由的保證。

馬克斯主義新聞觀主要特點

1、黨報黨刊是黨的重要思想武器和政治陣地,是黨存在和發展的標誌。

2、黨報黨刊必須遵守和闡述黨的綱領和策略,按黨的精神進行編輯工作。

3、黨報黨刊應當真正代表和捍衛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利益,成為他們自己的報紙。

4、黨報黨刊要成為黨內批評的強大武器,敢於開展新聞批評是一個黨有力量的表現。

5、黨報黨刊要處理好與黨的領導機關的關係,在黨的領導和監督下開展工作。

6、黨組織要加強對黨報黨刊工作的領導和監督。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v.s自由新聞主義新聞觀

自由主義新聞觀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告知、娛樂、銷售,但主要為瞭解真相、監督政府

為社會主義服務,以及服從黨性原則

主要目的

任何有經濟手段可以使用媒介的人

黨為主

媒介

擁有者

依靠“思想自由市場”,實行“真理的自我修正過程”

政府經濟、政治行為及監督部門/公有

媒介控制

批評黨的宗旨和目標

誹謗、褻瀆、無禮、戰時煽動叛亂

媒介禁忌

重視上對下的教育和正面宣傳

與其他理論的區別

監督政府、滿足社會需要、真理越辯越明

小討論:

在馬克思新聞觀中,若黨性原則與真實性原則發生衝突,應該如果取捨?

有同學願意發表自己的想法嗎?

互動&交叉詰問

4. 互動&交叉詰問

Q1.

互聯網是否正在促進一個日益分裂和群體分化的公民?

海蒂的快樂討論時光

對互聯網引發的分裂的恐懼與出於個人對其政治動機的選擇性暴露的概念有關。

如果人們不反對相反意見的挑戰,那麼我們就沒有理由將互聯網等同於構建同質的個人政治信息環境。

Q2.

若政治人物大量跨過新聞媒體來進行傳播,對社會有何影響?

傳統媒體又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呢?

宥丞的快樂討論時光

我們以前都認為,記者的職責就是要把官方的、彼此分歧的觀點呈現給公眾。

但忽略這些‘事實’背後的真實意義,就意味著剝奪了公眾對政治生活進行批判性研究的權利。

記者應該成為"事實的仲裁者",並且成為稱職的"事件的解釋者",著重解釋事件的歷史與其脈絡,幫助公眾宏觀的理解事件。

Q3.

公眾又不再每天通過傳統方式來瞭解新聞,那我們如何才能把可靠的政治資訊傳遞給公眾呢?

隨機抽點一男一女回答此問題。

5.快樂Q&A

歡迎提問,歡迎批評

安安有問題嗎?

沒有提問,沒有批評

沒有問題,沒有問題

沒有問題也要有問題

沒有批評也要有批評

:救命...

再見...

報告完畢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