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民事審判公開制度
- 公開審判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
- 開庭審理與宣告判決公開,審前準備與裁判形成不公開
- 對當事人、社會公眾與新聞媒體公開
- 屬於有條件公開
我国審判公開制度要求公開的是開庭審理與宣告判決這兩項流程,而對審前準備與裁判形成這兩項流程一般不予以公開。
- 首先,要在開庭前先行公佈案由、開庭時間地點、以及當事人姓名或名稱。
- 其次,案件的開庭審理過程要向社會公開,這是指審判人員開始評議前的全部活動,包括宣佈開庭、庭審調查、法庭辯論、質證和認證等每一個具體環節。
- 最後,判決結果要向社會公開,這主要是指公開宣判的要求,即案件無論是否公開審理,宣判一律公開進行。
兩審終審制度的弊端
- 上訴條件過於寬泛
- 難以保障司法統一性
- 糾錯功能明顯降低
- 地方保護主義干擾嚴重
- 缺乏專門的法律審程序
- 法律監督程序導致終審不終
複合型審級制度
- 仍舊以兩審終審為主體
- 設立有限制的三審終審
- 增加一審終審案件的種類
- 加大對濫用上訴權的懲處
審而不判,議而不決
- 合議庭與審判委員會的博弈
- 合議庭與主管領導、院長的博弈
- 合議庭與上級法院的博弈
人民陪審員制度存在的問題
- 陪審員選任的單一化 — 結構偏於精英,大眾基礎薄弱
- 陪審案件選擇的任意化 — 榮譽陪審員與陪審專業戶
- 陪審過程的程式化 — 陪審員淪為陪襯員
- 陪審意見的附和化 — 法律專業素質偏低
上述問題的深層根源
- 立法上過于粗糙 — 應制定《人民陪審員法》
- 實踐中不受重視 — 應加強對陪審員的保障以及明確陪審員的權責
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改革展望
- 擴大參審範圍,完善隨機抽取方式,逐步實行人民陪審員不再審理法律適用問題,只參與審理事實認定問題。
Weekly Jokes
A teacher, an accountant, and a lawyer were asked, “How much is four plus four?”
The teacher answered, “Eight!”
The accountant said, “Seven or eight. I’ll need to run that through my spreadsheet for verification.”
The lawyer leaned forward and whispered, “How much do you want it to be?”
公開的數量與質量:判決書製作的形式與實質要求
判决書的内容主要是由“主文”、“事實”和“理由”三部分所构成。判决主文是法院就雙方当事人訴之声明的回應,同時宣示了判决的結果(勝敗);事實部分系針對記載当事人言詞辯論時所各主張之声明;而理由則是法院表明如何决定判决主文的依据。
當前司法判決的常見病是囿於官式的呆板格式,由於欠缺對具體案件特點的考量,對千差萬別的案件套用固定的製作模式,固守傳統的寫作方法,使得本應無可非議的「查明」、「依據」、「裁決」的司法判決三段論模式,給當事人或公眾留下了法院判決不講理的印象。導致這種不良印象的根源,在於千篇一律的司法判決製作方法割裂了具體案件的裁決文書中各構成部分之間的有機聯繫,具體表現為引述證據的缺失、認定事實的突兀、說理的貧乏、前後表述的矛盾、作出結論的武斷、援用法律的隨意等。這種缺乏創新性的司法判決嚴重損害了法院裁決的權威性,也對法官公正司法的形象造成了負面的影響。
合議庭的不同意見是否應該寫進判決書?
邏輯性要求(2)
邏輯性要求(1)
規範性要求
為了提高訴訟文書的質量,最高法院制訂了規範、標準且實用的各類司法判決的文書樣式。因此,各類判決書的寫作程式,應當符合最高法院關於製作判決書的規範要求。簡言之,司法判決必須符合技術規範和印製規範。
- 文書字體規範
- 標點符號規範
- 中西數字規範
- 文書版式規範
- 印製裝訂規範
司法是法官以法律規則為標準對當事人行為的判斷。司法判決上的邏輯推理完全憑藉法律與案件事實之間的邏輯關係,而不受非法律或非邏輯因素的干擾,這也是法治精神的充分體現。
- 法律判斷是以事實認定與規則適用為中心的思維活動,法官首先是服從規則而不是其他。為此,法官必須以縝密的邏輯,謹慎地對待情感因素。在任何情況下,製作司法判決的法官都應當在法律規則的範圍內,在法律術語的承載下,運用縝密的邏輯形式進行推導判斷,並謹慎地排除法律邏輯要素之外的紛擾。
- 高素養的法官應在其製作的判決書中體現嫻熟的邏輯思維及判斷能力:一是以證據規則為依據,通過質證取捨定案證據;二是以認證為基礎,通過分析確定案涉事實;三是以具體的法律規定為大前提,以案件事實為小前提,最終演繹推導出一個裁決結果。只有這種根植於法律規則及案件事實之上的司法結論才會令人信服。
司法判決使用的是三段論式的邏輯形式,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 其一是指判決書的結構是三段論的邏輯推理關係。判決書除首部和尾部外,可概括劃分為認定事實、法律理由、判決主文三大部分,三部分之間是三段論的邏輯推理關係。即認定事實是小前提,法律理由是大前提,判決主文是結論。如果認定的事實不清,所依據的證據不足,則是小前提不成立;如果適用法律不當,則是大前提不成立。小前提或大前提的不成立,都會導致結論的錯誤,即推導出錯誤的判決結果。
- 其二是指在認定事實和確定責任時,通常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進行證明。其操作方法與前述相同,即法官在具體的案件中要以法律的相關條文作為三段論的大前提,將案件事實作為小前提,從而推導出一個司法結論。
準確性的要求
創新性要求
司法判決的準確性含義有四:一是遣詞用句嚴謹,不生歧義;二是用詞客觀持中,不使用形容詞,不能淡化或誇張案件情節;三是語言簡練精確,無贅語病句;四是語句規範,無俚語方言或攻擊性詞語。
- 嚴謹的法官所製作的範例性司法判決,通篇無贅語病句;判決書在陳述和分析過程中應使用中性、客觀的文句和語氣,無傾向性和帶感情色彩的語言,也不追求詞藻華麗和修飾效果;在敘述當事人的訴辯意見時,應完整反映當事人的意見,無斷章取義之嫌;在質證認證、查明事實及分析法律適用時,應言簡意賅,用詞精當;遣詞用句應清晰準確,敘述全面客觀,以給讀者留下嚴肅持中、清新悅目的深刻印象。
- 法律得以存活的司法過程,就是一種語言的複雜遊戲,一門語言的修辭藝術,修辭並不是空洞的辭藻和堂皇的外衣,而是讓枯燥的法律成為更容易服食的膠囊或糖衣,從此語言不再僅僅是記載了“權利”、“正義”等大詞的軀殼,相反語言構建了法律,法律恰恰就是語言本身。
支持寫進判決書的理由:
- 書尊重客觀事實,有利於打破秘密審判的印象
- 容易使社會對法院司法產生真實性、公正性信賴
- 有利於法官專業性與獨立性的培養
- 有助於法院系統自身對案件進行深入認識與反思
反對寫進判決書的理由:
- 這是法律規定使然,民訴法規定合議庭實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不同意見應如實計入筆錄,但不載入判決書
- 法院裁判文書表達的是法院的意見,而不是合議庭或個別法官的意見,無論是合議還是獨任審理的案件,其在敘述判決理由時,表述的主體是本院認為,而不是本合議庭或者本人認為
- 判決結果必須明確,判決的論理也必須是明確的,如果一份判決書里表現出合議庭成員誰也說服不了誰,那結論的正確與否就很讓人懷疑了,久而久之必然影響法院的權威
各類案件之間、相同種類的具體案件之間千差萬別,因此判決書不能拘泥習慣格式,不能千案一面,而應在規範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所謂創新,指的是適應案件變化的特點,為強化司法判決的理性含量而在文書製作方法上所做的變革。
常見創新體例:(1)簡要敘述爭議事項;(2)在闡述當事人的訴辨意見之後,列明原、被告雙方提交的證據及擬證明的事實;(3)詳細記載法院質證及認證的經過;(4)在充分質證認證的基礎上,以居中的語言陳述闡明的案件事實;(5)通過分段遞進式的論理,得出裁決結果,從而使司法判決的各個構成要素之間相輔相成、有機聯繫形成了統一整體,使司法判決真正成為向社會公眾展示法院以理服人、公正司法形象的載體。
判決書製作的形式要求
公正性要求(1)
公正性要求(2)
司法判決存在的基本價值在於體現利益分配的公正,故此裁判文書改善應從增強判決的論理性為著手點。
- 當今社會,司法民主已滲透於審判的各個環節,理性審判是法院「公正與效率」主題的必然要求,增強論理性、以理服人是司法判決的實在需要。司法判決的理性化程度反映了法律文書的品位,富於理性含量的判決書,通過透徹的說理、充分的論證,保證了當事人和社會公眾知曉、理解裁判結果之所以然。因此,強化司法判決的論理性是實現判決公正性的途徑與保障。
- 判決不能僅告知當事人“就是這樣”,更要告知其“為何這樣”,使其覺得“應該這樣”。通過論理,法官清晰呈現了案件的演繹邏輯及其心證過程,使得法官的裁判權力得以公開化,限制了法官肆意判斷和權力濫用,同時也能吸收當事人對裁判結果的不滿,實現其從對權威命令的服從到理性對話的說服之轉變。
具體案件司法判決的論理性應體現在兩個方面:
- 其一,一切訴訟活動歸根到底是肯定證據或否定證據的對抗過程,所以判決書的認證部分具有舉足輕重的關鍵作用。製作判決時,應詳盡分析當事人各方的證據及各種證據之間的相互關係,依照法定的證據規則進行合理的取捨。要詳細闡述證據採信與否的理由,體現司法中立的基本內涵和公開公正的固有特點,而不能僅記載認證結果了事。
- 其二,在法律適用分析上,判決書對涉案的法律關係應定性準確,立論紮實;要詳細論述對當事人雙方訴辯意見和主張支持與否的根據,而不能沿用套語對爭點概括了事,更不能避而不談;要把論證過程中的論點與查明的事實有機地結合起來,注重論點與論據之間的邏輯聯繫;論證過程應層層深入,最終自然而合理地導出司法結果,使司法判決的結論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和惟一性,使之紮根於豐滿的法理與情理之中。
法律性要求
公開性要求
司法判決是法官書寫的具有很強法律性的專業性文書,是法院依照法定職權按照法定程序製作的法律文書。因此,判決書的語言必須是規範性的法律用語,即通常所稱的「法言法語」。
- 司法審判不同於道德評價或一般的社會評論,法官要用專業知識在司法判決中進行法律概念和規則的闡述。司法審判是各種紛爭的最終解決方式,這就要求法官運用法律術語進行觀察、思考和判斷,以及要求法官對於各種紛爭,不論其為宏觀或微觀,亦不論其為抽象或具體,都要運用法言法語將其轉化為法律問題進行分析判斷。
- 法律職業者通常認為,法官會應用法律術語進行思考,會將法律問題、社會問題、經濟問題乃至政治問題轉化為法律術語或概念進行表達,是法官從事其職業工作的基本要求,不懂得運用法律術語者則不配為法官。
- 司法判決中法言法語的應用以社會普通公眾的理解認知為限度,超越此限則是司法判決領域法律性極端化的表現,反而會對司法判決的公信度產生消極的影響。
公開審判是憲法原則,作為審判活動的最終載體,司法判決當然應當體現公開審判的原則。司法判決是對訴訟當事人雙方權利義務關係結論即裁判結果的證明,是對結論如何得出的合法性、正確性的證明,也是對審判程序正確性、公正性的證明。為此,司法判決必須具備公開性的特點。除法定不能公開的情形之外,判決書應當公開表述案件的審判過程;公開表述案件審理過程中當事人的舉證、質證和法院認證情況;公開表述法院對爭議事項的認定意見;公開表述法院對所審理事項適用法律的意見。缺乏公開性的司法判決必然會導致公眾對審判活動「暗箱操作」的合理懷疑。
- 符合公開審判原則的司法判決,應當摒棄以往抽象地機械適用「查明」、「依據」、「裁決」的司法判決三段論模式,通過創新的體例,將爭議的起因、當事人的攻防武器、法律規則的應用過程等內容展示於公眾之前,使公眾可明確知悉受訴法院審判活動的程序性工作及工作效能,增強司法審判的透明度,達到公示案件審判過程的目的。
判決書製作的實質要求
從公開程序來看(《人民法院法庭規則》),我國屬於有條件公開,對公民旁聽和記者採訪設立了比較嚴格繁瑣的審核條件。
- 公民個人需要出示有效身份證明證件申領旁聽證。
- 新聞媒體想要參加旁聽需要出示記者證,如果打算記錄、錄音、攝影,還需要事先向法院提出申請。
我們的時代是一個批判的時代,任何東西都不能指望逃避這個批判。當宗教想要躲在神聖的後面,法律想要躲在尊嚴的後面時,它們恰恰引起人們對它們的懷疑,而失去人們對它們尊敬的地位,因為只有經得起理性的自由與公開的檢查的東西才能博得理性的尊重。
自行迴避 & 申請迴避(《適用意見》第四十三條)
- 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近親屬的
- 本人或者其近親屬與本案有利害關係的
- 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翻譯人員的
- 是本案訴訟代理人近親屬的
- 本人或者其近親屬持有本案非上市公司當事人的股份或者股權的
- 與本案當事人或者訴訟代理人有其他利害關係,可能影響公正審理的
申請迴避(《適用意見》第四十三條)
- 接受本案當事人及其受託人宴請,或者參加由其支付費用的活動的
- 索取、接受本案當事人及其受託人財物或者其他利益的
- 違反規定會見本案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
- 為本案當事人推薦、介紹訴訟代理人,或者為律師、其他人員介紹代理本案的
- 向本案當事人及其受託人借用款物的
- 有其他不正當行為,可能影響公正審理的
決定(除斥)迴避(《適用意見》第四十五條、第四十六條)
- 在一個審判程序中參與過本案審判工作的審判人員,不得再參與該案其他程序的審判
- 審判人員有應當迴避的情形,沒有自行迴避,當事人也沒有申請其迴避的,由院長或者審判委員會決定其迴避
合議制亂象叢生的司法實踐原因
從公開對象來看,我國審判公開制度所知對的對象主要是社會公眾和新聞媒體。
- 對於社會公眾,只要是依法公開審理的案件,公民就都可以旁聽。
- 對於新聞媒體,也有權利對公開審理的案件進行採訪和報道。
- 對於當事人知情權與參與權保障仍存不足。
How — 迴避程序 & 未迴避後果?
迴避程序(《民訴法》第四十五條、四十六條、四十七條)
應迴避而未迴避後果(《民訴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二百條、《適用意見》第三百五十二條)
- 屬於嚴重違反法定程序
- 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
- 屬於當事人申請再審與檢察院提出抗訴條件
合議制度:由複數法官(或雜以陪審員)組成合議庭審理、裁判案件的制度謂之合議,在我國民事訴訟語境下,專指由三名以上單數審判人員組成審判庭,以法院名義行使民事審判權的法庭組織形式。
- 合議制是指審判法院有數名法官共同組成。優點是因為需要三到五名法官合議,故能集思廣益,判決亦較為慎重;但也因為需要數位法官合議,因此會加重法院案件負擔,有時會架空法官自我負責之要求。
- 獨任制:是指審判法院由一個法官單獨組成。其優點是因為只有一名法官審判此案件,較符合迅速經濟之要求;其缺點是因為只有一名法官審理案件,所以容易恣意擅斷。
合議庭的適用範圍:在我國民事審判當中,以合議制為原則,以獨任制為例外,除法律明確規定採用獨任法官審判的案件以外,其餘案件都應由法院組成合議庭進行審判。
- 獨任審判庭審理的民事案件包括:按照簡易程序審理的簡單民事案件,以及按照特別程序(除選民資格案件和重大疑難案件以外)、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審理的其他案件(非訟事件)。
第32條 法官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應自行迴避,不得執行職務:
- 一、法官或其配偶、前配偶或未婚配偶,為該訴訟事件當事人者。
- 二、法官為該訴訟事件當事人八親等內之血親或五親等內之姻親,或曾有此親屬關係者。
- 三、法官或其配偶、前配偶或未婚配偶,就該訴訟事件與當事人有共同權利人、共同義務人或償還義務人之關係者。
- 四、法官現為或曾為該訴訟事件當事人之法定代理人或家長、家屬者。
- 五、法官於該訴訟事件,現為或曾為當事人之訴訟代理人或輔佐人者。
- 六、法官於該訴訟事件,曾為證人或鑑定人者。
- 七、法官曾參與該訴訟事件之前審裁判或仲裁者。
合議庭工作規則:
- 合議庭不論按哪一種形式組成,合議庭的人數都必須是三人以上的單數,並且要由其中一人擔任審判長。
- 合議庭成員對案件進行評議和決議時地位平等,實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
迴避制度:舉凡涉及本身或一定親屬關係者有關之事件,避免參與之措施,謂之迴避(易言之,執行職務之排斥)。訴訟法上所稱之迴避,系指法院職員就特定事件,迴避而不執行職務之意。或因其具有某種情形,足以認為其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或因其與當事人或訴訟事件有某種關係,為增進人民之信賴,保證審判之公平,因而使其就特定事件,不得執行職務。是以,法院成員與其所審理之案件具有特殊關係,為維持裁判之公正與威信,使與該案件有特殊關係者,放棄對該案之審判。
第33條 遇有下列各款情形,當事人得聲請法官迴避:
- 一、法官有前條所定之情形而不自行迴避者。
- 二、法官有前條所定以外之情形,足認其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者。
- 當事人如已就該訴訟有所聲明或為陳述後,不得依前項第二款聲請法官迴避。但迴避之原因發生在後或知悉在後者,不在此限。
第三審上訴應採用裁量上訴方式予以限制
實行三審終審有利於促使最高法院實現職責轉變與權能轉型
第三審法院只審理那些對下級法院具有指導意義的案件,即涉及重大法律問題的案件。
- 裁量上訴是指只有當一個案件被認為具有法律規定的重要性時,經許可后方可以上訴,而許可與否取決於法院的自由裁量。在大多數國家,當事人上訴首先必須獲得許可的要求,已普遍用於控制案件數量以減輕最高法院案件負荷(美國最高法院調卷令制度)。
- 第三審的核心功能在於確保法律適用的統一,故而應採用有別于第一、二審的規則程序,如實行律師強制代理與新證據提出禁止制度等。
從法治社會的發展和要求來看,最高法院現有的結構和功能應當予以調整,尤其應當強化最高法院在保證法制統一性方面的作用,並且主要通過違憲審查、上訴案件的法律審來實現這一功能。
- 作為金字塔頂尖的最高法院,顯然無法像位於塔基的初審法院那樣行使審判權。即使法律規定其具有初審管轄權,也僅限於極其個別的特例。最高法院也無法像位於塔腰的中級上訴法院那樣,在案件數量上或審理範圍上充分行使上訴審管轄權。倘若來者不拒,並且不分事實問題和法律問題而一併審理,那麼最高法院就會成為一個龐大且運轉不靈的機器,喪失其統一法律解釋的功能,更遑論與時俱進、創製新規則。甚至於只對法律問題照單全收,也會影響最高法院功能的發揮。因此,最高法院只能審理最重要的法律問題,將其角色定位於「宏觀指導型」,從而充分實現上訴制度的公共目的。
名詞解釋:三審終審
所謂三審終審制,是指一審案件當事人認為二審法院對其上訴案件作出的改判系錯誤判決,可在一定期限內通過二審法院請求再上一級法院對該案進行第三審的一種特別的審級制度。
- 第三審是法律審的最終審級。在三審制架構下,第三審法院一般是最高法院。第三審作為法律審的終審,專就下級審法院裁判之解釋適用法律有無違背法令為審理,不再審理事實是否錯誤之問題。
- 第三審作為法律審之目的,一方面在於依法律上的論點審查原審判決適用法律是否正確,另一方面在於謀求法律解釋適用的統一,其最重要的功能是確定法律原則與統一法律解釋。
第三審上訴制度的具體設計:飛躍上訴
第三審審理範圍應局限為法律審
飛躍上訴是指允許當事人在對第一審的事實認定沒有爭議,只是對法律的適用存在異議的情況下,達成不經過第二審程序而直接向第三審法院上訴的書面協議,而後直接提起第三審上訴。第三審法院受理后,實行法律審,不審查當事人之間的事實問題,只對法律問題進行審理並作出裁判。
- 日本民事訴訟法規定,在當事人達成共同提起上告而不提起控訴協議的情況下,對地方法院的判決,可以直接向最高法院提起上告。
- 台灣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對於第一審法院依通常訴訟程序所為之終局判決,就其確定之事實認為無誤者,得合意逕向第三審法院上訴,以節省勞費,使案件得以迅速確定。
第三審法院的工作重心界定在重大法律問題的釐清、發展法律以及確保法律適用的統一性。
- 如果認為上訴制度的功能包括公共目的與私人目的兩個層面,那麼從第三審的功能就應當側重(甚至是局限於)於公共目的,也就是法律適用的統一與法制權威的維護。
- 針對上訴理由之限制,與第三審作為法律審的性質相配合,要求當事人提起第三審上訴只能以第二審裁判違背法律規定作為理由,而不能就非法律問題提起上訴,例如:(1)案件的性質具有重要的法律意義;(2)第二審判決違背最高法院先前判決的意旨;(3)第二審判決觸及法的續造,需要第三審法院作出判決。
公開審判制度存在的問題
偏重形式
過於功利
公告封鎖信息
庭審流於形式
媒體報道受阻
Who — 迴避的主體?
《民訴法》第四十四條 & 《適用意見》第四十八條、四十九條
- 參與本案審理的人民法院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助理審判員、人民陪審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執行員。
公開審判主義者,乃為確保裁判之公正性,使司法裁判得受社會大眾之監督,訴訟之審理與裁判必須處於一般公眾均可旁聽之情形下進行。此乃避免過去專制制度採用秘密審判主義,可能造成統治者控制法官等不公正情事,并促使司法制度獲得國民之信賴,確保審判公正。
兩審終審制的由來之現實情況考量
- 中國大陸幅員遼闊,許多地方交通不便,案件的審級過多,勢必影響及時結案,既增加當事人的訟累,又使人民法院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實行兩審終審制,其理由在於避免訴訟拖延,節省人力、物力及財力,便利人民法院辦案,便利公民訴訟。
公開審判制度最核心的立法目的在於通過程序公正來帶動實體公正,最大限度防止法官暗箱操作,避免專橫擅斷及權利濫用。
(cc) photo by Metro Centric on Flickr
我國法律對於人民陪審員制度的主要規定
(cc) photo by jimmyharris on Flickr
民事訴訟法學
2004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過《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决定》,并于2005年5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這是我国第一部關于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單行法律条例,標志着我国人民陪審員制度開始真正進入运行状態。
- 《關于人民陪審員選任、培訓、考核工作的實施意見》
- 《關于人民陪審員管理辦法》
- 《關于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活動若干問題的規定》
(cc) photo by Metro Centric on Flickr
兩審終審制的由來之傳統習慣原因
- 當時定都瑞金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實行的就是兩審終審制。
(cc) photo by Franco Folini on Flickr
主講人 李響 副教授
人民陪審員的選任
人民陪審制的適用範圍
人民陪審員的權利
陪審制度:審判機關吸收法官以外的社會公眾參與案件審判的制度,以期借用各位陪審員的“非專業”角度,突破單純由專業法官審案時專業視角導致的局限性。
- 人民陪審制度指由人民群众代表与職業法官組成合議庭,共同審理各類民商事案件,行使国家審判權的一種制度,通過国家司法机關吸收普通公民参加審判活動,體現了現代司法民主和公民權利保障。人民陪審員作為不穿制服的法官,與職業法官享有相同的權利,參與審判活動的全過程。
- 司法是由法官所主導的,彰顯社会的公平与正義,但由于法官職業的專業化和法官隊伍的精英化,使得訴訟活動与普通大众存在着天然的距离,為了使得司法過程最大限度的体現現代文明民主與社会公众理性,許多国家的司法机關都吸收非職業法官参与到司法活動中来。我国人民陪審制度更類似于大陸法系国家的参審制,人民陪審員作為合議庭成員与法官一同参与案件的審理,決定案件事與法律适用。
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年滿二十三歲的公民,可以被選舉為人民陪審員,但是被剥奪過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 担任人民陪審員要品行良好、公道正派,身体健康,具有大專以上文化水平。
- 符合担任人民陪審員条件的公民,可以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戶籍所在地的基層組織向基層人民法院推荐,或者本人提出申請,由基層人民法院会同同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机關進行審查,并由基層人民法院院提出人民陪審員人選,提請同級人民代表大会常務委員会任命。
人民陪審員僅選擇性的適用于第一審案件中,包括對社会影响較大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還有刑事案件被告人、民事案件原告或者被告、行政案件原告申請由人民陪審員参加合議庭審判的案件。适用簡易程序的民事案件以及适用第二審程序審理案件時,均不得适用陪審制。
- 司法實踐中,法院在審理第一審案件時,對於採不採用陪審幾乎完全是由自己決定的,呈現出很大的任意性。
法律規定了人民陪審員除不得担任審判長以外,享有和法官同等的權利。
- 陪審員不僅在案件審理的全過程,包括法庭調查、法庭辯論等,而且在庭審后的法庭評議中,都與合議庭中的職業法官享有同樣的職權。我國的陪審員既可以對事實問題發表評議意見,也可以對法律問題發表評議意見,且在確定判決時也與法官具有同樣的職權。
Double click to crop it if necessary
兩審終審制度:一個民事案件經過兩級法院的審判,即宣告終結。
- 一個民事案件經第一審法院審判后,當事人如果不服,有權依法向上一級法院提起上訴,上一級法院對上訴案件審理后作出的判決、裁定,是終審判決、裁定,即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當事人不得再提起上訴。
- 原則 vs. 例外
兩審終審制的由來之法律淵源考量
- 我國的兩審終審制是照搬前蘇聯的訴訟模式,是以計劃經濟思想和階級鬥爭理論為前提制定的。
在開庭審理期間,除了法律有規定以外,公民可以旁聽案件的審理。
概念定義
籍由審判級別階層之設計,使人民就其不服下級審之裁判得以提起上訴救濟,并賦予上級法院有變更下級法院裁判之權力,以救審判之周詳及法律解釋之統一。
- 審是指審判救濟的程序關係。
- 級是指上下級法院的組織關係。
功能目的
設立理由
審級制度規定了法院審判之層級,亦即就同一訴訟事件,於下級法院審判后,經當事人上訴,再由上級法院更行審理,籍以確保審判之公正周詳,減少裁判錯誤,增進人民對司法裁判之信賴,以提升司法之公信力。
- 期得審判公正
- 保障人民訴訟基本權利
- 使當事人信服
- 維護法院威信
- 統一解釋法令
訴訟制度的設立,乃至使當事人就其爭點,經法院裁判使當事人折服,并經裁判結果得以確定。如當事人尚未折服,為使其仍有爭辯機會,其乃設立審級制度之理由。
- 審級系指上級法院僅對於有管轄權之下級法院有變更其裁判之權力。就同一訴訟案件,於下級法院完成審判后,再移由上級法院更行審理,籍以確保裁判之公正,減少裁判之錯誤,增進人民對於裁判之信賴,進而提升社會大眾對於司法審判機關之信心與公信力。
名詞解釋:審級制度
人民的信賴是司法的生命:一直以來,許多司法判決背離人民的期待,因此媒體已經習慣用”恐龍法官“來稱呼作出這種背離人民期待判決的法官,久之也造成許多人不信任法官、不信任司法制度。為此許多國家都推動人民參與審判制度,希望讓人民進入司法的審判過程,讓審判結果更貼近民意,讓人民滿意。人民參與審判制度,根據人民介入的力道深淺,可概分為英美實施的陪審制、德日實施的參審制,以及韓國採用的觀審制。
- 陪審制是由人民組成陪審團做裁判,法律責任是否成立完全是由人民直接做出判決。在陪審制中,法官只能主持審理程序,或是在判定責任成立后衡量救濟措施适当与否。
- 參審制是由職業法官與不具備法官資格之民眾共同組成合議庭,參與審理的民眾,不僅可以訊問当事人、證人,同時又有與職業法官共同决定事實之曲直、法條之選用與救济之適當的權限,故參審員與職業法官就認定事實與適用法律職權完全相同。
- 觀審制在實施方式上與參審制類似,庭審時普通民眾與法官坐在一起對案件進行審理,也可以在評議時就事實認定與法律適用發表意見,但沒有表決投票權,其意見僅作提供給法官參考之用。
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如需要在法庭上出示國家機密文件來證明某些事實情況等,不需要當事人申請,法院應當直接決定不公開審理。
- 《保密法》第二條規定:國家秘密是關係國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確定,在一定時間內只限一定範圍的人員知悉的事項。
- 《保密法》第二十條規定:機關、單位對是否屬於國家秘密或者屬於何種密級不明確或者有爭議的,由國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門確定。
- 審判公開制度:
- 法院審理案件時,基於司法權審判公正,允許人民自由聆聽訴訟案件之進行。其目的在於加強審判之公信力,使社會大眾相信法院公正無私,審判獨立,亦可防範審判人員與當事人勾結舞弊,造成裁判不公,亦可增進民眾的法律智識。但特定案件有妨害國家安全、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之虞時,法院得決定不予公開。
高級法官脫離審判工作,內請盛行動搖審級監督
- 四級法院組織體系簡明統一,保證了國家法律的統一實施,便於人民群眾訴訟,是科學合理的,但兩審終審制卻使這種較優良的組織體系的功能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甚至限制了這種功能的實現。
- 由於大多數的案件是由基層法院作一審,因此由高級法院,尤其是最高法院進行二審的案件數量很有限,由其作出一審的更少。而作為高級審判機構的最高法院及高級法院,聚集一批優秀的審判人員和法律專家,辦案條件也相對現代化,如此少的受案量,使這些人不能或很少能直接參与案件的具體審理,一些良好的審判條件不能充分運用,這對當事人、對確保案件質量、對高級審判人員本身鍛煉都是損失。
公開審判制度的價值並不在於它一定能夠實現司法正義,而在於它使人們獲得實現正義的感覺。
- 公開審判通過將司法活動置於陽光之下而獲得了社會對司法的支持和信賴。
法院應當在案件開庭審理前公告當事人的姓名、案由及開庭審理的時間地點。
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功能:从我国現代法治的發展方向看,審判事務越来越專業化、技術化、職業化和權力集中化,法庭在一定意義上成了法律專業人士所“壟断”的用于證据解釋和法律解釋的場所。而法治构造所依賴的重要基石之一”民主“,如果不能通過陪審這樣一種制度讓普通民众直接参与司法程序,在法庭中保持普通民众的話語權,那麼将会導致審判中法治与民主在一定程度上的分道揚鑣。
- 提高司法的透明度,提升人民對司法的信賴
- 審判庭多元的組成,使判決結果能貼近民意
- 發揮法治教育功能,增進人民對司法的了解
審判公開的內容:審前準備、開庭審理、裁判形成、判決宣告
審判公開的流程:審前公開、審中公開、審后公開
司法程序和裁判規則公開 — 包括法律法規以及司法機關的各種具體運作規則,尤其是內部裁判規則都應當向社會公佈。
立案公開 — 包括公開立案條件和收費標準,建立訴訟和執行風險告知制度,以及公開審判人員信息。
庭審公開 — 凡是依法應當公開審理的案件都應做到公開審理,建立公民旁聽制度,施行案件陽光審理,并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轉播或直播有重要影響案件的庭審實況。
裁判文書公開 — 強調裁判文書的說理性,做到訴訟程序公開、訴辯意見公開、舉證質證認證內容公開、裁判理由和裁判結論公開。
執行程序公開 — 對執行程序中的重大事項舉行公開聽證。
審前公開 — 立案公開、證據調查公開、審前準備程序公開(證據開示與確定爭點)、法院調解公開、開庭前準備工作公開
審中公開 — 舉證質證公開、辯論公開、認證公開(既要公開認證結果,又要公開認證理由)
審后公開 — 宣判公開、判決內容公開(判決理由、適用法律、判決結果)、判例公開、執行公開
上下級法院關係行政化,糾錯功能明顯降低
- 終審法院的級別偏低,從審判員業務水平的角度考慮,不利於提高法院在上訴審中的辦案質量。由於這一問題的存在,兩審終審在現實中大量變成了兩審不終審,官了民不了,當事人對終審判決申訴纏訴不已。
審判公開的對象:特定對象與不特定對象
審判公開的條件:無條件公開與有條件公開
審判公開的形式內涵式向公眾與社會公開,其實質內涵式向當事人公開。
- 當事人是審判公開的首要對象,其權益能否得到保護與司法是否公正緊密相關,審判向當事人公開,其核心是要保障當事人的知情權和程序參與權,以公開保障司法的公正。
- 禁止庭外單方接觸制度、真正意義法官獨立審判制度、證人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訴訟主體制度(律師制度、援助制度、闡明權制度)、後果認定與追責制度
區別在於法院對於審判活動的公開有沒有設置什麼前提條件。
- 需不需要提前提出申請或履行前置手續?
- 這個申請或手續是程序性的還是實質性的審查?
- 滿足的難度及比例究竟有多大?
相對公開主義 vs. 絕對公開主義
- 徹底公開審判活動是不可能的
- 審判活動公開未必越徹底越好
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上訴提起過於隨意,嚴重損害審級權威
- 民訴法對當事人提起上訴的條件規定的相當寬泛,任何案件,不論訴訟標的額的大小,案情是否複雜,也不論當事人出於何種目的,都可以因一方當事人遞交上訴狀而引起二審程序,由上級法院對該案進行第二次審理。
- 這樣,一方面使一些很簡單甚至是極簡單的案件不能及時審結;另一方面,也導致了當事人出於僥倖心理或故意拖延時間等非正當目的,而濫用上訴權的現象時有發生。這是對公正理念的歪曲,是對當事人和法院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也是對訴訟效率和訴訟經濟原則的違背。
審判公開:到底公開什麼?
對於當事人提出的確屬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法院應當決定不公開審理。
- 實踐中我國法院審理大部分商業秘密案件,都經當事人申請后實行不公開審理,避免商業秘密在審理過程中再次洩密。一些地方法院更在指導意見中更加明確法官負有告知當事人享有申請不公開審理的義務。
- 對當事人提交的可能涉及商業秘密且要求保密的證據,應當在權利人的訴訟請求範圍內組織質證,但質證前當事人及委託代理人應作書面的保密承諾。
審級層次自我矮化,地方保護主義橫行
- 兩審終審制使得大多數情況下,一個地級市的中級法院就可以取得終審裁判權,這不利於擺脫地方保護主義和人情關係的影響。法院按行政區域設置,實行塊塊領導,司法管轄區域從屬於行政管轄區域,地方各級法院的組織關係、人事管理、辦案經費、物質裝備等方面,均由地方負責,因而地方保護主義干擾司法的現象較為突出。
亂象叢生的合議制
合議庭辦案的非廉潔性:從防止腐敗到共同腐敗
- 在合議庭共同審理已變成個別人一個人唱獨角戲,共同評議已變成領導的一言堂,合議庭人員合理搭配已變成拉郎配的今天,合議制抑制司法腐敗的功能已經被大大削弱了。相反,由於內部監督制約失效,而外部監管懲罰又缺位,合議庭內部一個人的腐敗極易蔓延成集體的腐敗。
合議庭評議的形式性:從共同評議到出工不出力
- 合議庭評議是指合議庭在作出判決前,由合議庭成員之間就案件相互交換意見并進行討論的過程。這是庭審階段的發展和結果,是在庭審階段的基礎上由合議庭成員共同討論、認定事實、確定并適用法律,最終對案件作出裁判的階段。但在實踐中,合議庭成員一般情況下很少關心其所參審的案件,對於不是自己承辦的案件,往往抱著事不關己的態度,從而使案件評議形式化,一是表現為合而不議現象嚴重,二是表現為議而不爭特點突出。
合議庭程序發動的隨意性:從嚴格適用到隨意濫用
- 合議制作為一種重要審判制度,其啟動應堅持依法和慎重的原則,以提高訴訟效率,避免浪費司法資源。然而,實踐中基層法院合議制的適用卻十分普遍和隨意,只要案件承辦人認為需要適用普通程序時,則即行適用或轉為普通程序審理,以給自己拖延辦案和謀取提供藉口。
合議庭庭審功能的萎靡性:從共同審理到陪而不審
- 合議庭責任心是案件質量的重要保證,但有的審判人員對自己作為合議庭成員參加審理的案件存在厭煩情緒,參與庭審的積極性不高,不僅庭前準備不充分,對案件情況不熟悉,爭議焦點不掌握,庭審提綱不擬定,而且庭審駕馭能力不熟練,有的一言不發,有的任意跑題,有的拖沓遲緩,往往開庭最後都變成了審判長或承辦人一個人唱獨角戲,其餘人如木偶泥塑一般陪而不審。
合議庭組成的無序性:從合理搭配到胡亂組合
- 由於法律對合議庭組成方式與結構並無細緻規定,在實踐中基本上由承辦人或庭長選擇調劑。而承辦人或庭長在選擇人員時,一般只選擇“志同道合”者,並不問及人員審判經歷、業務素質和道德操守,這樣自由組合的合議庭難免成為承辦人或審判長的一言堂。
合議庭成員制約的軟弱性:從眾人拾柴到效率低下
- 對糾紛的解決不僅應當是公正的,而且應當盡可能迅速,然而目前合議庭的審判效率令人擔憂,案件往往要臨近6個月才能審結,有的甚至2、3年都難以審結。儘管最高法院規定了合議庭評議和製作裁判文書的時限,但在實踐中大多數合議庭都未能確保在此時限內完成。而這主要是由於名義上是合議庭審理的案件,實際上是承辦人獨任審理,一個案件從受理,到庭前準備活動的安排,證據調查和處理意見的提出,基本上都是由該承辦法官獨自完成。
法院職能定位模糊,審判權力運行重疊
- 根據民訴法規定,二審法院應當對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查。故此,第二審法院既是事實審法院,也是法律審法院。在這種情況下,法律適用很難得到統一。
- 這一是由於不同的法院在理解和具體適用法律上難免有出入,使得對法律的適用無法達到統一;二是因為民事法律還存在著不完善的地方,不僅規定上具有較大的彈性,有些甚至是空白,因此如何理解法律的精神,如何適用現有的法律規定,就會出現差異。
法律上滯後:合議庭審、判分離
行政化管理:合議庭職、責分離
我國法院的內部操作帶有濃重的行政化特點,合議庭合議案件以後,往往要向庭長、院長請示匯報,有時甚至合議庭擬定的判決必須經庭長、院長審閱簽發才發生法律效力,而庭長、院長可以對案件的審判提出個人意見,乃至改變合議結果。這種司法行政決策與案件裁判決策重合的機制,不僅不利於審判的公正與效率,而且也影響了裁判責任的落實,導致很難到責任追究到個人身上。
我國審判獨立強調的是人民法院作為整體的獨立,不承認審判組織和法官的獨立審判。受這種法律規定和理論觀念的制約,作為最基本審判主體的合議庭的職權一度被肢解和弱化,代之以行政管理權的膨脹與強化,這樣造成了現實司法活動當中合議庭的審理權與裁判權嚴重分離,正所謂審的不判、判的不審。然而,合議庭的獨立審判地位被無端否定,嚴重違背了審判親歷性與直接性原則,制約了合議庭功能的充分發揮,從而使合議庭承當了有名無實的對外形式代表。
考核制闕如:合議庭獎、懲分離
科學的考核體系直接決定了合議庭成員能否最大限度地發揮獨立審判的作用,但目前我國現有的法官考核體系中,只有對個體法官的考核規定,沒有對合議庭考核方面的規定,使得合議庭集體的勞動完全被審判長或承辦人佔有,從而導致合議庭整體激勵機制缺乏。
審判監督程序氾濫,終審不終百弊叢生
- 兩審終審和審判監督制度二者密不可分,審判監督制度實質是兩審終審制度的保障和補充。設立審判監督程序的基本設想是,經過兩審終審后,還可通過再審糾正錯案。因此,如果審判監督制度存在缺陷和出現問題,將會動搖兩審終審制利大於弊理論的成立。
- 審判監督制度嚴重削弱了終審判決和裁定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 審判監督的程序不很嚴密。
- 審判監督成本太大,並不經濟。
合議制亂象叢生的制度設計原因
離婚案件一般應公開審理,但經當事人申請,法院可以決定不公開審理。
- 離婚案件時涉及人身權利案件,案情主要涉及雙方當事人的感情,而感情的發生、發展、變化都有其各自的獨特性,通常還有隱私問題,不少當事人都不願將其公諸於眾。離婚案件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申請不公開審理的,法院大多數情況下都會不公開審理。
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意義:憲法賦予了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務的權利,而司法事務是国家事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人民陪審員制度是人民群众参与司法事務的最直接形式,同時也是踐行司法為民理念的最主要途徑。
- 在政治領域,是保持司法制度人民性的重要實踐,是司法大眾化的重要舉措。通過陪審這座橋樑,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以陪審員身份參與案件審判活動,讓普通老百姓協助司法、見證司法、理解司法,充分體驗司法的民主性質,可以更集中的通達民情、反映民意、凝聚民智。
- 在司法領域,是促進司法公開、加強審判權力監督制約的重要途徑,有助於實現司法民主、保證司法公正、增強司法權威、促進司法監督、提升司法公信。
- 在社會領域,是人民群眾了解司法過程,提高司法認識的重要渠道,陪審制使民众意識到法院裁判是法官与人民陪審員共同作出的,是司法民主化的成果,因而可以縮小法院与民众的心理距离。
合議制的缺點
- 耗費的司法資源較多
- 成員個人責任感降低
- 成員冒險傾向增加
對合議制進行改革的設想
- 擴大獨任制的適用,減少合議庭的使用。
- 厘清合議庭內部關係,明確合議庭成員權責。
- 縮小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範圍,限制庭長、院長批准簽發合議庭意見權限。
- 完善合議庭評議機制,鼓勵發表不同意見。
- 完善陪審員參審制度,尊重陪審員的法定權力。
- 擴大當事人合意的範疇,賦予更多程序選擇權。
合議制與獨任制究竟孰優孰劣?
- 獨任制的優點是法官的責任專一,不至於互相推諉,案件可以迅速終結,增加工作效力,節省人事經費。缺點是擔任審判的法官如果思慮不週,行事偏頗,即難使當事人獲得公平裁判。至於合議制的優點,是由多位法官共同審判,可以集思廣益,慎審周詳,容易得到適當的裁判。
- 然而,獨任制的優點,恰恰正是合議制的缺點,案件的進行容易延滯,以及需要增加人員與經費等等。尤其是在合議審判過程中,法院方面要投入甚多審判人員,影響到其他案件的處理。
- 雖然合議審判仍然有所缺失,但基層法院實施合議審判可以提昇第一審的裁判品質,使當事人容易折服,大幅減少上訴案件。故此,上訴案件會因第一審裁判品質的提昇而減少,使第二審法院的人力大為減縮,整體來看還是利多於弊。
思考
凡是涉及當事人隱私的案件,法院應當主動依職權決定不公開審理。
- 隱私是個人不願為他人所知和干擾的私人生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個人信息的保密、個人生活的不受干擾和個人私事的決定自由,具體表現為私人生活安寧不受他人非法干擾,私人信息保密不受他人非法收集、刺探和公開等。
- 《民事訴訟法》規定的隱私應從狹義來理解,即有可能對當事人個人感情帶來傷害的那些有關當事人個人生活的信息,主要是關於個人生理、家庭不幸、性生活、戀愛事件以及其他會傷害感情的個人信息,而不是所有關於個人生活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