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經文提供了甚麼資料
觀察記敍文
問七「何」問題,來掌握事件
的基本資料
何人?何地?何時?何事?
(起、承、轉、合)如何?
何因?何果?
看經文提供了甚麼資料
觀察經文需要留意的地方
經文的體裁
例如:詩篇
詩體
特殊格式(寫作手法也與一般記
述不同,觀察時應留意修
辭及感情的描寫)
看經文提供了甚麼資料
觀察時可留意文法與用語,包括名詞、動詞、代名詞等等。
若看英文聖經可注意時態(tenses),
主/被動語態(active /passive voice)等的運用,因文法的觀察有時影響我們對經文的解釋。
看經文提供了甚麼資料
必須留意:
作者的記述手法
避免歪曲了作者的原意
看經文提供了甚麼資料
在表達手法方面,是常見的技巧用來突顯作者想強調的重點。
比例:在記述事件時,主角及重要的環節/事情通常都有較長篇的描述。例如:在浪子比喻中(路十五11-32),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描述兒子的反應及父親與他的對話
重複:經文中用了甚麼同義詞?有甚麼字眼重複出現?例如:詩篇51篇用了很多不同詞語來述說罪及赦罪,包括「過犯」、「罪孽」、「罪」、「犯罪」、「得罪」、「行了這惡」、「塗抹」、「洗除」、「潔除」、「潔淨」、「洗滌」等。即使我們不熟悉這詩篇的背景,不知道這是大衞的悔罪詩,也不難看出這詩篇的主題是悔罪求神潔淨。
比較:找出相同之處;例如:相同的事實、反應、行動等。路加福音十五章有三個比喻,比較之下發現不少相同之處,例如:婦人與羊主都是失去一些東西,羊、銀錢及兒子皆被形容為「失而復得」。婦人、羊主及父親皆在失而復得之後十分歡喜,並與親友分享快樂
看經文提供了甚麼資料
注意:
必須要有耐性
反複觀看
不錯過任何蛛絲馬跡
看經文提供了甚麼資料
目的:
找出作者記載甚麼事實或言論
解釋觀察所得的結果加以應用
看經文提供了甚麼資料
現場氣氛轉變:
氣氛最緊張之處通常是高潮所在。在耶穌履海的神蹟中(太十四22-33, p.24),氣氛轉變如下:門徒被浪搖撼 -> 耶穌出現 -> 門徒驚慌 -> 彼得下海 -> 沉下去 -> 耶穌救彼得 -> 上船後風止住了。
看經文提供了甚麼資料
人物之間的對話、交接及人物的轉移:
馬可福音十17-31(p.69)最先是耶穌與財主的對話和交接(17,22節),後轉為耶穌與門徒之間的對話(23-31)
對所觀察的資料作出解釋
看經文提供了甚麼資料
體裁影響釋經:
2. 論說文
觀察 Observation
解釋 Intepretation
應用 Application
看經文提供了甚麼資料
看經文提供了甚麼資料
轉移大法—內容發展的提示
觀察同時包括當中每一個細節的表達,一舉手一投足、一言一頓都要注意。另一方面要將各片段整合成一幅大圖畫,掌握故事內容及發展。觀察經文時同樣要注意作者如何記載事件,以致事件得以活現於讀者的腦海中。
對所觀察的資料作出解釋
以邏輯或辯論形式來表達信息。
由於論說文內容有特定的對象,所以不應只倚賴處經文以之為絕對真理。
時間的轉移:
馬太廿六47-廿七66耶穌受難的記載(p.44)
廿六47 「說話之間」
廿七1 「到了早晨」
廿七45 「眾人聚集的時候」、「從午正到申初」
廿七57 「到了晚上」
廿七62 「次日、就是預備的第二日」
體裁影響釋經:
3. 詩歌
看經文提供了甚麼資料
場景的轉移:
馬可福音九章出現了幾個不同的場景(p.66)
2節:過了六天,耶穌帶著彼得、雅各、約翰,領他們悄悄地上了高山。他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
9節:下山的時候,耶穌囑咐他們說:「人子還沒有從死人中復活,你們不要把所看到的告訴人。」
14節:他們到了門徒那裏,看見有一大群人圍著他們,又有文士和他們辯論。
30節:他們離開那地方,經過加利利
33節:他們來到迦百農。
例:羅馬書的因信稱義及雅各書的行為稱義
以希伯來詩體表達作者的信息或感受,運用大量象徵語句及平行句,內容比較感性。
詩體的寫作亦運用較多的文學手法,如擬人法、誇飾法等。
對所觀察的資料作出解釋
體裁影響釋經:
1. 記敍文
例:我每夜流淚,把床榻漂起,把褥子濕透。詩篇六6
描述歷史事件,通常有時序。作者著重記述事件本身,不一定就人物的言行評論對錯。
例:舊約中很多君王妻妾眾多,但作者並沒有提出立場或批判
看經文提供了甚麼資料
練習:使徒行傳十七16-34
何因 - 保羅在雅典等候他們的時候,看見滿城都是偶像,就心裏非常難過
何果 - 有幾個人依附保羅信了主,其中有亞略巴古的議員丟尼修,和一個名叫大馬哩的婦人,還有幾個與他們一起的人
對所觀察的資料作出解釋
對所觀察的資料作出解釋
體裁影響釋經:
4. 比喻
對所觀察的資料作出解釋
看經文提供了甚麼資料
觀察論說文
論說文是指以邏輯或辯論形式來表達信息的文體,如:
- 舊約先知的宣告
- 新約中的書信
- 使徒行傳中使徒的講章
- 部分耶穌的講章
透過故事來教導真理,通常是取材自當時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因此了解背景有助我們明白其含義。
理解文體之特性
體裁影響釋經:
1. 記敍文
2. 論說文
3. 詩歌
4. 比喻
5. 先知文學
6. 啟示文學
例:耶穌將信徒比喻作世上的鹽和光
看經文提供了甚麼資料
觀察論說與記敍文有不同的著重點,但同樣可從七何入手
何人?何地?何時?主題為何?如何?何因?何果?
練習:使徒行傳十七16-34(p.207)
看經文提供了甚麼資料
練習:使徒行傳十七16-34
主題為何 - 不要拜人所造的偶像,各人都要悔改,敬拜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賜人生命氣息的神
如何表達論點 - 保羅宣告神是創造、賜予者,勸勉人要悔改及應許按公義審判天下
對所觀察的資料作出解釋
看經文提供了甚麼資料
練習:使徒行傳十七16-34
何人 - 保羅;猶太人和虔敬的人,以及每日在市場上所遇見的人;伊壁鳩魯和斯多亞兩派的哲學家;雅典人;外國人;亞略巴古的議員丟尼修;大馬哩的婦人
看經文提供了甚麼資料
練習:使徒行傳十七16-34
何地 - 雅典
何時 - 原本保羅、西拉及提摩太在庇哩亞傳道,後來的安全問題保羅到雅典去,這段經文發生在保羅等候西拉及提摩太的時候發生。
解釋經文其中一個的目的是找出該經文對當時的受眾有何意義。因此可以題問方式去經釋經文。
建基於正確的解釋,解釋亦建基於準確的觀察
對所觀察的資料作出解釋
撒種的比喻(太13:1-9)
不落在好土裡的種籽不能開花結果,所以我們這些撒種的人(傳福音者)要選擇好土才撒種,以免徒勞無功。
你認為對嗎?
對所觀察的資料作出解釋
體裁影響釋經:
5. 先知文學
絕不可少的解經原則
1. 了解上下文
避免斷章取義,誤解作者的原意
2. 以經解經
不同經文可以互相補充及澄清,可參考串珠聖經。
包括大小先知書。先知是神的代言人,主要的工作人宣告神與以色列人所立的約,以及神的要求與教導,祝福與懲罰等,而不是說預言。解釋時須注意時代背景及神與以色列人立約的內容。
對所觀察的資料作出解釋
建基於正確的解釋,解釋亦建基於準確的觀察
理解聖經的語文表達
聖經是神的默示,亦是一本經由不同作者寫成的著作,自然有不同的風格。
看經文提供了甚麼資料
觀察論說文
在論說文體中,尤其是新約書信,下列手法常被採用:
A. 忠告
B. 勸勉
C. 命令
D. 應許
E. 提問
F. 警告
例:路加福音六41提及眼中的刺及梁木,讀者會明白當中的隱喻,而不會真以為有刺入眼。
看經文提供了甚麼資料
觀察論說文
A.忠告 B 勸勉 C.命令 D.應許 E.提問 F.警告
對所觀察的資料作出解釋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
羅馬書十二1
看經文提供了甚麼資料
觀察論說文
A.忠告 B.勸勉 C 命令 D.應許 E.提問 F.警告
問題可大致分三類:
1. 說明事實的問題 - 作者用字、描述的事物或人物
體裁影響釋經:
6. 啟示文學
屬預言性質,通常有很多象徵性語言及異象徵性語言極多,又牽渉歷史和將來,往往很難確定解釋。雖然不同文體的解釋原則略有分別,但大致上
是一致的。
「弟兄們,你們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把這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侍。」
加拉太書五13
對所觀察的資料作出解釋
看經文提供了甚麼資料
觀察論說文
A 忠告 B.勸勉 C.命令 D.應許 E.提問 F.警告
看經文提供了甚麼資料
觀察論說文
建基於正確的解釋,解釋亦建基於準確的觀察
照時代背景解釋
解釋經文要找出作者原意及對當時受眾的意義,因此必須了解經文背景。
A.忠告 B.勸勉 C.命令 D.應許 E 提問 F.警告
看經文提供了甚麼資料
觀察論說文
「若是你的弟兄得罪你,你要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起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就贏得了你的弟兄」
馬太福音十八15
A.忠告 B.勸勉 C.命令 D 應許 E.提問 F.警告
「可是你,你為甚麼評斷弟兄呢?你又為甚麼輕看弟兄呢?因我們都要站在神的審判臺前。」
羅馬書十四5
浪子比喻(路15:25-32)
大兒子對父親為弟弟慶祝感到十分不滿,言語中流露出覺得自己很好,不能接納弟弟過去所作的事。
我應反省自己是否像大兒子一樣自以為是?對已回頭改過的人是否仍不接納?
「那時,凡求告主名的都必得救。」
使徒行傳二21
建基於正確的解釋,解釋亦建基於準確的觀察
對所觀察的資料作出解釋
大部分時間花在觀察和解釋這兩方面,應用部分有時則草草了事。
其實正確地應用聖經,分析、辨別、思考、推論和綜合是必須的過程。
最重要是我們將結論與生活緊緊扣,將真理化作具體行動活出來。
例一:馬太福音1:25
作者記述「約瑟沒有與馬利亞同房,直等她生了兒子」這話有甚麼含意?
對所觀察的資料作出解釋
看經文提供了甚麼資料
觀察論說文
例一:腓立比書三2-3
應當防備犬類,防備作惡的,防備妄自行割的。因為真受割禮的,就是我們這藉著神的靈敬拜、以基督耶穌為誇耀、不依靠肉體的。
A.忠告 B.勸勉 C.命令 D.應許 E.提問 F 警告
「你們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審判。看哪,審判的主站在門口了。」
雅各書五9
割禮甚麼意思呢?
對所觀察的資料作出解釋
例二:馬可福音八15
耶穌囑咐他們說:「你們要謹慎,要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
對所觀察的資料作出解釋
問題可大致分三類:
看經文提供了甚麼資料
觀察論說文
A.忠告 B.勸勉 C.命令 D.應許 E 提問 F.警告
對所觀察的資料作出解釋
「這樣,我們要怎麼說呢?難道神有甚麼不義嗎?絕對沒有!」
羅馬書九14
1. 說明事實的問題 - 作者用字、
描述的事物或人物
2. 尋找原因的問題
3.發掘重要性或含義的問題
例二:馬可福音八15
耶穌囑咐他們說:「你們要謹慎,要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
對所觀察的資料作出解釋
酵是甚麼?
希律是誰?
法利賽人是甚麼人?
希律和法利賽人有何異同?
對所觀察的資料作出解釋
問題可大致分三類:
1. 說明事實的問題 - 作者用字、描述的事物或人物
2. 尋找原因的問題
看經文提供了甚麼資料
觀察論說文
例一:腓立比書三2-3
為甚麼要行割禮?
例二:馬可福音八15
穌耶為何將法利賽人與希律相提並論?
第4及7題均是提問句,但用法頗不同。
第4題的提問引發讀者反省;
第7題屬反問句,是不需回答的,表面上是問題,其實言氣是十分堅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