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ing
Your new presentation assistant.
Refine, enhance, and tailor your content, source relevant images, and edit visuals quicker than ever before.
Trending searches
〈賽德克·巴萊〉是一部2011年台灣導演魏德聖拍攝的電影長片。改編自邱若龍漫畫《霧社事件》。片名〈賽德克·巴萊〉意為「真正的人」,在賽德克語,賽德克(Seediq)是人的意思,而巴萊(Bale)是真正的意思。
賽德克巴萊-導演:
魏德聖。台灣電影導演,果子電影有限公司負責人。於2008年執導首部電影《海角七號》獲得億萬票房佳績,因而聲名大噪。2011年電影《賽德克·巴萊》獲得第48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
賽德克族(賽德克語:Seediq)是台灣原住民的部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今南投縣西北部與花蓮縣北部。在近代的族群分類上被歸為泰雅族的分支,經過多年的正名運動,終在2008年4月23日成為中華民國政府承認的台灣原住民族群。早在清朝文獻中即可見到該族的記載,日治時代的人類學家雖然發現賽德克族與泰雅族在語系上的差異,但兩者同樣有紋面、出草等文化,故仍將其歸類在後者;而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則有共同的起源與文化,卻在居住地域的迥異下分道揚鑣
莫那·魯道(賽德克語:Mona Rudo;1880年5月21日-1930年11月5日),是台灣原住民賽德克族馬赫坡社(今廬山溫泉區)的頭目,在《臺灣日日新報》的漢文版有稱「毛那老」,戰後或稱莫那道,高大魁梧,據說身高將近190公分。也是賽德克族霧社群的頭目,為日治時期重要的抗日運動──霧社事件的領導人,起事失敗後飲彈自殺。
歷史-霧社事件起因
清光緒20年(1894)年,中國和日本發生甲午戰爭。1895年,中國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清廷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
由於日本人不斷掠奪山區森林與樟腦資源,強迫原住民負擔沉重的勞役,加上日本警察的任意欺壓,導致原住民發起多次抗日行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30年賽德克族(當時被日人歸為泰雅族)原住民頭目莫那魯道所領導的-霧社事件。事件爆發後,日人調派不少軍警鎮壓,造成原住民死傷慘重。
後續
事件前霧社是總督府理番政策的重點地區,儘管如此還是出現了大規模的反抗。因此總督府修正了臺灣原住民的種族歧視政策,並且加速皇民化教育,對原住民思想改造。並將原住民強制遷移到平地定居,由狩獵改為農耕生活。
而原居於霧社地區的賽德克族人,第二次霧社事件後抗日六社遺族僅剩298名。1931年5月6日,日本官方強制六社全部遷移到北港溪流域與眉原溪交會處之川中島,以集中監視,並將六社合成一社改名為「川中島社」[39](今日的清流部落)不得回原籍,從此霧社地區賽德克族永離祖居。
霧社事件後,日本人重新檢討統治原著名的政策,提升原著名地區的警察素質,也不在以大規模武力鎮壓原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