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週一再見
總複習
「社宅模式」是台灣住宅政策的補缺
是重新思考整體住宅政策
是解決弱勢群體的居住困境
是面對都市居住權真實的歴史與社會樣貌
紹興社區也是在戰後快速都市化過程中,出現的違建聚落。從歴史的角度來看,紹興社區違建並非如今天一般孤零零的存在都市中,在1978年以前,現在的紹興社區和紹興南街是一整片的違建聚落,經過二、三十年的開闢、拆遷,成為如今的樣貌。
這種類型的都市違建是回應住宅資源不足的非正式部門,面對紹興社區這類與歴史交纏的違建聚落爭議,正是我們反思住宅政策的最佳案例。
1960年代的首爾市,35%的人口居住於違建,70年代降低為20%
1963年的台北市,約30%的人口居住於違建
經過近20年的發展,韓國的公共租賃住宅的量,已經逐漸齊備。所以除了提供給最底層的人居住,慢慢地,首爾市連中産階級也有機會獲得租賃住宅的供應。
這挑戰了「亞洲人有土斯有財」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的概念想像,在某個角度上,這是一個被建構出來的神話。如果政府可以提供好品質、穩定的租賃住宅,人民不一定要選擇自行購屋。
Su Seo永久賃貸住宅
位於首爾市東南江南區,提供給最低收入的居民
永久賃貸住宅984 (6棟),公共賃貸住宅1230 (8棟)
1960年到1990年,是韓國都市化速度最快的一個階段,首爾市的人口從250萬成長到1050萬左右。 生都市住宅短缺的問題。
1980年代,首爾爭取到主辦奧運的機會,應付奧運需求的巨型建設,正當化了違建拆遷的速度,但也産生了激烈的都市貧民運動。
違建居民抗爭的犧牲,使得朝野兩黨都有共識要推動公共租賃住宅。
有近30位居民在抗爭過程中犧牲生命,或是在拆遷後適應不良、失業或因房屋負擔,因此自殺。
Ans: 台灣的住宅政策長期以來是以「住宅所有權」與「市場邏輯」為主,例如早期的國宅政策,雖然由國家興建,並以低於市場的價格出售,但數量有限,且易出現低買高賣的轉手情形,無助於增加「可負擔」的住宅。而對於社會弱勢群體而言,即便是低於市場價格的國宅,也很難負擔得起,或者成為「屋奴」。
若以可負擔的租用模式來看,台灣符合「社會住宅」標準的住宅量,僅僅佔了整體的0.08%,遠遠低於歐洲國家的比例,而與東亞的日韓相比,亦是大大不如。
Source:
張金鶚、陳明吉、鄧筱蓉、楊智元(2009)台北市房價泡沫知多少?—房價vs.租金、房價vs.所得,住宅學報,18(2): pp.1-22。
因為居住歧視的關係,弱勢的租屋者(如老人、身心障礙者、新移民等)往往必須住到居住條件較差的地區,或者違建聚落等地方。
Ans: 透過租金或貸款的補貼,確實可以改善部分弱勢者的居住負擔,但是補貼政策亦有很大的限制性。
弱勢者往往很難在一般住宅市場尋得適合的住宅,老人、身心障礙者等容易受到怕麻煩或歧視的心理,而不為房東所接受。
ㄗ
台灣住宅政策有什麼問題?
台灣現在的住宅政策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