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週一再見
「社宅模式」是學校-社區合作共生的社會創新
是以社會需求為考量的創新社會實踐
是結合草根社區與公民社會的合作互惠
是學校教育與社區生活的接合
紹興社區和台大日式宿舍作伴,已經超過60年。紹興社區居民不僅是鄰近地區的基礎服務勞動力,在生活上也與日式宿舍中的台大教員有許多互動。
台大作為重要的引領知識創新的公共機構,思考安置的「社宅模式」,應可以期許一種學校-社區合作共生的社會創新模式,邁向社會議題的「第三條路」。
§ 社會知識從社區裡長出來
(◎教學、研究走出校園。例如:早年台大社會系龍冠海老師,帶領學生進入南機場社區的研究成果,所開創都市社會研究的典範)
§ 新社會實踐典範的發生場域
(◎大學的社會創新人才培育以及社會企業的育成)
1. 大學教育接合社區參與
2. 社會創新資源共享
§ 基於空間鄰近性,創新的社區經濟模式所提供的服務,也能同時提供給大學師生
§ 校園與住宅不應該是鄰近卻不相往來的兩塊區域
Ans: 「社會創新」是以符合社會需求(social needs)為創新前提的社會實踐。
強調使用者驅動(i.e. 以市民或使用者為中心)、由下而上的開放創新、參與式規劃設計、共同與合作式創造等方法。
例如:
Ans: 社會住宅模式作為一種另類(alternative)的住宅模式,其實很難完全由國家或市場全責驅動,從由下而上的公民社會出發反而更容易達成。
因此,社宅模式不只是「可負擔的住宅」或「自助的社區」,而是立基於社群主義合作、互惠和分享原則上的一種新的合作型態,更是一種能創造滿足社會共同需求的生活模式。
2006年921震災重建暫行條例終止後,長青村面臨拆除。 南大學提出合作實踐計畫,使長青村模式延續。雙方於2009年繼續合作,展開社區培力計畫。
草根社區的外部網絡資源往往有限,大學與非政府組織的合作串連,可以使社會創新的可能性更全面。
ㄗ
訪談小故事:
日式宿舍的教員的互動,以及宿舍中老樹,是許多生、長於此的第二代居民的共同回憶。
而宿舍的教員也有些受惠於居民提供的協助與家務服務等。
社會創新是......
台大社會系
陳東升教授
引用自《社會創新的理論與實踐:台灣經驗初探》簡報
記得第二講提到,921震災後,由年長者自給自足的菩提長青村嗎?
國家
三者之間是有相對自主的體系,但是彼此是不斷地透過反饋機制進行調整和變動
市場
公民
社會
社區組織、
NPO、
(大學)
(而非追求而非利潤與市場價値)
相關計畫策略:
1. 提供機會給教職員認識社區,提供技術協助
2. 改善親子關係,提供家庭支持計畫
3. 都市菜園、社會住宅、安全網絡計劃
Source: Schumaker, A., Reed, B. J. et al. (2000) Collaborative Models fo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Outreach: The Omaha Experience. Cityscape: A Journal of Policy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5(1)
社會創新?
創新什麼?
學校-社區的合作
可以帶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