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週一再見
「社宅模式」是可負擔的住宅
是彈性、動態的住宅資源支持
是基礎勞動者的「城市權(right to city)」
是離貧的階梯,而非隱形屋頂
80%
在紹興社區,有超過80%的家庭收入在台北市所得分布的最底10%分位。
他們從戰後至今,都是維繫這個城市機能與服務的重要基礎勞動者,面對飆漲的住宅市場,卻無力繼續在城市居住下去。
Ans: 國外的公營出租住宅,租金設計都會考慮可負擔原則,比例略有差異。租金佔可支配所得比,歐盟的平均值為22.8%,日本公式換算後約為30%,而收入級距在10%分位以下的家庭戶,理想值為15%左右。在台灣,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建議,應以可支配所得的30%為上限。
註:
案例引用自:《市営住宅家賃(福祉)減免制度の現状と課題と見直しについて》
圖為:大阪府営高槻八丁畷住宅
Ans: 可負擔原則下的租金,是根據可支配所得級距,階梯式的增加。相較之下,台灣現在的平價住宅是採齊頭式的低價,若居民所得超出標準,就會失去資格,但卻又無法接上市場的價格水準。這使得平價住宅反而成為居民脫ㄊ去貧的阻力。
市場住宅
考量可負擔性
的社宅模式
單一低價、資格嚴苛
貧民窟化住宅
Ans: 可負擔原則,就是根據各個家庭的「可支配所得」,依據不同的負擔能力,來設定租金。
ㄗ
(合台幣約65萬)
(合台幣約1萬)
在日本大阪公營住宅,一個2人組成的單親家庭(家長帶一個小孩),其年收入1,850,000日元 ,月租金為28,000日元 。相較之下,周邊租屋市價約為49,500日元。
租金佔其月收約15-20%
南韓首爾西南 Cheong-gye 國民賃貸住宅,出租給收入在40分位以下的居民。
月租金含管理20萬韓元
,入住時需另繳一筆押金。
(合新台幣約5400元)
註: 圖為:Cheong-gye 國民賃貸住宅 第三區
這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