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四再見
是延續弱勢居民的社會安全網
是增加多元性,避免汙名與標籤化
是尋求弱勢社區自我協助的可能
「社宅模式」是混居的自助社區
王先生(化名):
「熱水器地下的管子壞了,要是找外面的來修,敲開地板起碼上萬塊。是鄰居幫忙把水管接到外面的熱水器,反正也不用好看,露在外面沒關係,工本費兩百塊就搞定了。」
居民
小故事
小故事:
Ans: 採納混居、維持互助的社區網絡社區,可能進而邁向自我照顧的自助社區。
南投的菩提長青村,從九二一震災後的老人安置社區(社區式照顧,老人作為被照顧者),轉為自給自足的老人安養模式(自立互助、合作社式照護)。
互助營運的感恩咖啡
(半杯咖啡)
「剛開始賣咖啡時,充當服務生的阿公阿會帶著害羞笑容,端著咖啡,一路「抖」到客人面前,所以成了長青村知名的半杯咖啡。」
Ans: 對於弱勢社區居民而言,社區互助網絡是維繫他們生活重要社會安全網。在許多台灣的經驗案例中,都可以看到類似的現象。混居的社宅模式有助於維繫、延續這樣的關係。
例如在寶藏巖,老鄰長在社區中長期為獨居長者提供伙食與生活照顧。而在萬華南機場社區,社區合作推動的社區廚房、獨居長者送餐、新移民婦女電腦班、學生課輔等等。
註:上圖為寶藏巖
下圖為南機場社區樂活園地
(例如過去台北市興建的5處供低收入居住的「平價住宅」)
Ans: 過度篩選的住宅,反而容易形成貧民窟或被標籤化的弱勢住宅區。
國外的社會住宅多改採適度分散、混居的模式,而不再是大規模集中設置。
而多元的居民組成,也有助於形成社區中自助體系。
1970年開發的單一性社會住宅,儘管有現代設計概念以及高品質住宅,但集中中低收入民眾,居住環境惡化並被標籤為破壞、暴力和犯罪的地區。
2000年左右採混居構想進行改造。過半高層住宅被拆除,剩下的則整修翻新。新建排屋與住宅則混合在高層住宅群中,融入了多樣化的設計、混合的目標居住對象以及小型商家,多樣性的活動因而被帶到這個住宅區中。
許多居民願意搬進原本被認為是高犯罪率的地區;有些原本想搬出去的居民也願意留下來。
這個案例顯示混居的模式配合好的建築規劃設計可以促成社會融合。
Source: Professor Jürgen Rosemann
註:上圖為Bulmer住宅區整建前高層住宅,下圖為整建後排屋
ㄗ
還記得第一講嗎?「社宅模式」不是以嚴格標準審核入住資格,而是設計不同租金等級,含納不同收入水準的家庭。
在此,「混居原則」和「可負擔原則」是相輔相成的!
為什麼要混居?
什麼是自助社區?
紹興社區在長年以來,發展出鄰里互助的社會網絡。從硬體維修,到協助維持社區安全、照顧老人家與小孩、幫忙看店、協助買菜或收信、幫忙介紹工作等等,都是社區中既有的珍貴非商品資源。讓逼近社會最底層的居民們,能維持安穩的生活,最小化各種意外風險所造成的傷害。